5月26日,“耐抽薹優質冬春大棚胡蘿卜新品種”展示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舉行,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自主培育的“中譽1877”、“中譽1749”精量化播種、中耕培土和采收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過程,并現場品鑒了鮮榨胡蘿卜汁。
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莊飛云研究員介紹,近年安徽、河南、山東等地冬春大棚和早春露地胡蘿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品種基本依賴進口,種子價格昂貴。自主培育的“中譽1877”和“中譽1749”不僅在產量、抗性和耐抽薹性等方面達到了當地主栽進口品種水平,而且“中譽1877”口感品質突出,適合鮮榨汁、色拉等使用,有助于推進胡蘿卜產業轉型升級,市場潛力巨大,得到了與會人員一致認可。
在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教司代表指出,胡蘿卜作為蔬菜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典型代表,應面向產業需求,迎難而上,加快自主高品質種源創新和市場推廣。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代表指出,本省胡蘿卜種植歷史悠久,皖北地區胡蘿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國產優良品種將有力支撐當地胡蘿卜產業轉型升級。此外,與會代表和專家還就確立胡蘿卜品種指標評價標準、創新胡蘿卜市場推廣模式、胡蘿卜機械化采收等核心問題展開了研討。
本次觀摩研討會共有來自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科院重大任務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蔬種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種業有限公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內同行和種植農戶代表70余人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