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源性疾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嚴峻形勢下,外出就餐要遵守各地新冠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
“五一”假期,正值春夏交替食源性疾病高發時期,提示大家注意預防食源性疾病和保持營養健康飲食。
建議
1 消費者采購食品時應選擇證照齊全、誠信規范的市場、超市或其它銷售單位,不在無證照攤販處購買食品,不購買來源不明的冷鏈食品。
2 外出就餐應選擇食品衛生條件好、信譽度高、證照齊全的餐飲單位,不在無證照攤販處就餐。
3 在加工食材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加熱食品避免在危險溫度中暴露超過2小時,應當及時放入冰箱。
(2)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剩余飯菜。未食用完的飯菜應及時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應超3天。
(3) 如果沒有合適的保存條件,熟食在危險溫度下超過2小時的,應在確認食物未變質并經充分加熱后方可食用,但重復加熱不要超過1次。
(4) 食物要燒熟煮透。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溫,可通過加熱殺滅。加熱食物時,其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并保持30秒以上。
二、誤采誤食毒蘑菇
近年來,全國各地因誤食而引發野生菌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為了讓公眾認識它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新了當地常見毒蘑菇掛圖,發布了《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2022版》。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癥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再次提醒公眾: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三、炒飯綜合征
“炒飯綜合征”是指食用了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炒飯后出現的,以惡心、嘔吐、頭昏、四肢無力、口干寒顫、胃部不適和腹痛等為主要癥狀的一類食源性疾病。
“炒飯綜合癥”,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該細菌廣泛分布在土壤、水、空氣中,生長溫度范圍20~45℃,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釋放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被蠟樣芽孢桿菌菌污染的食物主要為含淀粉較多的各類食物,室溫放置的米飯就極易被污染,且外觀一般無明顯變化,看不到腐敗變質現象,很難通過肉眼辨別。米飯煮熟后但未完全食用時,通常會在室溫下放置數小時以冷卻,然后做成炒飯。在這個過程中,被細菌污染的冷米飯釋放毒素,而加熱并不能消滅毒素,進而引起消化道癥狀。
如何才能有效防范“炒飯綜合癥”?
1、嚴控加工制作時間
米飯煮熟后不宜在室溫下放置過久,一般不應超過2小時。制作炒飯時應確保食物加熱均勻并徹底熟透。加工好的食物如不立即食用,應盡快冷卻,低溫保存,再次食用前應充分加熱。
2、提高個人防范意識
外出用餐或訂購外賣時,對炒飯、飯團、紫菜包飯、壽司等米飯制品,應確認食物的新鮮程度、儲存溫度和時間等是否符合要求,購買后應盡快食用,不宜久放。
3、集體配餐單位要防范風險
要嚴格控制好食物加工、放置、配送等過程中的溫度、時間。食品應使用密閉容器盛放,并標注食用時限和食用方法,提醒消費者盡快食用。烹飪后至食用前需要較長時間(超過2小時)的,應在高于60℃或低于8℃的條件下存放。供餐過程中,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四、管圓線蟲病
炒田螺經常“稱霸”夜宵攤。與此同時,#誤把福壽螺當田螺吃或致死#的消息時有聽聞,福壽螺有多大危害?
福壽螺外觀與田螺很相似,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壽螺,極可能引起食源性管圓線蟲病。感染此病,線蟲幼蟲會首先侵襲肺部,然后隨著血液進入腦部,會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與腦膜腦炎,出現頭痛、頭暈、發熱、頸部僵硬、面神經癱瘓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癱瘓、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
但事實上,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藏某些食物里,如下表所示。
如何預防寄生蟲感染?
1、不吃生的食物
2、徹底加熱食物
3、生熟分開
4、處理生食后徹底洗手
五、小麥與B族維生素
我省每年小麥的收割一般從五月下旬開始,老百姓的“面肚子”馬上就有口福了。
按小麥加工工藝的不同,面粉又分為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標準粉、普通粉等。經過高度加工,面粉顏色更白、口感更細膩。但與此同時一些營養素也丟失了。比如去除了富含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谷皮和糊粉層。因此,建議在購買面粉時盡量選擇全麥面粉,或者將黑麥面粉與精白面粉混合制作面食。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最新推薦: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我們平時經常吃的糙米、小麥、玉米、大麥、燕麥、黑麥、黑米、高粱、青稞、黃米、小米、粟米、蕎麥、薏米等谷物,如果加工得當,都是全谷物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B1組缺乏時表現——腳氣病
十九世紀末,某國海船上觀察到許多船員有納差、便秘、腸蠕動減慢、腹脹等癥狀,并注意到與食物有關。現已證實,這些癥狀就是缺乏 VB1而引起的。缺乏VB1常表現消化系統癥狀如胃納差、便秘、腸蠕動減慢、腹脹;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心動過速、水腫、心臟肥大和擴張;神經系統表現為疲乏、記憶力減退、失眠,重者可出現中樞和周圍發炎癥狀或者精神錯亂。有些患者還可出現對稱性的腳趾感異常:足部灼痛、腓腸肌痙攣、腳痛等癥狀。治療腳氣病首先應糾正病因,可通過補充維生素B1、利尿消腫、調節胃腸道等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