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熱科院環植所農業環境研究室退化與污染農田修復團隊在熱區稻菜輪作區中常用農藥的污染特征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揭示熱區稻菜輪作過程中使用新型吡啶酰胺類殺蟲劑—氟啶蟲酰胺引起的環境介質污染與生態風險均較小,從產地生態環境保護角度提出了氟啶蟲酰胺可作為新煙堿類殺蟲劑替代農藥。
水稻-蔬菜輪作在全球農業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殺蟲劑氟啶蟲酰胺(FLO)及其主要代謝物(統稱為FLOMs)在其環境基質中的命運和風險在很大程度上仍未知。為此,開展了熱帶稻菜輪作系統中不同基質中FLOMs的殘留濃度、驅動因素、遷移和潛在生態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土壤、水體、植物與沉積物中均具有低殘留水平、中等檢出率特征,且FLO及其代謝產物N-(4-三氟甲基煙酰基)甘氨酸是環境介質中的優勢殘留物種(84.1?%至88.5?%),其賦存水平和組成在不同基質中呈高度的時空異質性。根據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結合增強回歸樹,FLOMs環境賦存與作物種植模式、基質參數(pH、有機物或總有機碳)和氣候特征(如雨季/旱季)高度相關。盡管FLOMs在海南典型稻菜輪作區蔬菜種植期具有生態風險,但風險等級遠低于吡蟲啉和啶蟲脒,且其在水稻-蔬菜輪作中污染的總體風險可以忽略。
研究成果以“Occurrence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flonicamid and its metabolites in multiple substrates from intensive rice–vegetable rotations in tropical China”為題發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國熱科院環植所譚華東助理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武春媛研究員、邢巧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及國家農業環境儋州觀測實驗站等平臺的支持。
論文全文鏈接:/file/upload/2023-08-26/0gvl2rjpj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