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黃淮海夏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在河南省漯河市舉辦。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副院長孫坦,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呂修濤,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副廳長馬萬里,河南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惠民等領導出席活動。
參會人員觀摩了位于舞陽縣的試驗示范田,聽取了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情況介紹。在舞陽縣姜店鄉,1000畝連片玉米地的長勢格外喜人,當地合作社采用了作科所李少昆團隊創建的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該地塊玉米畝穗數高達5300-5600穗,比周邊農戶常規管理畝均4300穗增密1000穗以上,預測較周邊常規種植農戶每畝增產100-200公斤。
吳孔明高度肯定了該技術在黃淮海地區的推廣應用成效,他指出,該技術增密、滴灌和精準調控的優勢破解了制約單產提升的瓶頸,技術成熟度高、落地應用效果好,實現了大幅增產,水肥高效,用工節??;河南省是我國玉米生產的重要省份,提高玉米單產對糧食產能提升意義重大。他要求,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就是要面向農業主戰場,破解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推進先進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科研團隊要加快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充分展示示范試驗成效,帶動實現玉米大范圍大幅度均衡增產、促進水肥高效利用,進一步增強玉米生產能力,服務農業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呂修濤認為,實行新一輪的糧食千億斤產能提升行動,重點在玉米,潛力在玉米,主要也是依靠玉米;今年是以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為抓手,持續推進玉米單產水平的提升的第一年,在漯河示范效果顯著,主要表現在行政推動好、專家指導好、技術到位好。他指出,一要在玉米種植密度上下功夫,持續提高我國玉米的種植密度;二要在配套基建上下功夫,為更大范圍推廣提供好農機配套;三要在試驗示范上下功夫,通過建立高標準的專家指導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觀摩會期間,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簽訂了《河南省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推廣合作協議》。該協議的簽訂旨在助推該技術在河南全省范圍的推廣應用,為河南糧食產能提升保駕護航,更為該技術在黃淮海地區的大范圍推廣提供示范和樣板,預期將為黃淮海夏玉米單產提升注入新的動力。
據了解,2023年以來,作為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的核心技術,該種植技術在河南省16個縣進行整建制推廣,推動玉米種植密度由當前畝均 4200 株提升至5000-6000 株,同時緩解黃淮海夏玉米生產季內頻發的階段性干旱、高溫、澇漬等脅迫危害。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表現出抗逆減災和增產增效的突出效果,其中在漯河市已推廣應用20多萬畝,凝練形成了黃淮海夏玉米單產提升“漯河模式”,為實現玉米大面積均衡增產、抗逆穩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有關領導,中國農科院辦公室、科技局、成果轉化局、重大任務局、作科所、中原中心負責同志以及漯河市主管單位相關領導、特邀專家、種植大戶代表等100余人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