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智慧畜牧業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乳源細胞外囊泡通過調控脂質和氨基酸代謝預防腸道炎癥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與功能(Food & Function)》(IF=6.317)。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代謝物在其發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過結合非靶向代謝組和靶向代謝組,探索補充乳源細胞外囊泡(mEVs)對葡聚糖硫酸鈉(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代謝物的影響。血漿代謝組分析發現,mEVs顯著上調了148個代謝物的濃度,下調了44種代謝物的濃度(VIP >1,和p <0.05)。在糞便樣本中,mEVs顯著提高了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了C13:0, C15:1和C20:1的濃度。添加mEV可降低結腸組織中C20:2、C20:5和C22:6的水平。此外,與DSS組相比,mEVs顯著提高了糞便中L-精氨酸含量,降低了L-纈氨酸含量,同時降低了結腸組織中L-絲氨酸和L -谷氨酸的含量。綜上,本研究表明了mEVs可恢復炎癥引起的代謝異常,為mEVs預防和治療IBD提供新見解。
牧醫所博士研究生杜春梅為論文第一作者,熊本海研究員和唐湘方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原文鏈接:/file/upload/2023-03-28/xt43toeng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