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以不同異嗜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H/L)雞為研究對象,圍繞雞腸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謝產物調節宿主的生理和免疫系統機制開展研究,鑒定了與禽沙門氏菌耐藥性相關的驅動基因和中樞基因,為進一步評估雞抗病力性能、挖掘功能基因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禽沙門氏菌病給家禽產業帶來嚴重影響,并威脅動物和人類的健康。已有研究表明,腸道共生菌和短鏈脂肪酸(SCFA)在應對沙門氏菌定植和感染的抵抗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雞、沙門氏菌、宿主微生物組、微生物代謝產物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仍不明晰。
研究人員通過對人工感染沙門氏菌后高低H/L雞的盲腸轉錄組數據進行差異基因表達和動態發育基因分析以及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確定了與H/L、組織載菌量、丙酸鹽和戊酸鹽含量以及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等相對豐度相關的驅動基因和中樞基因是抵抗沙門氏菌感染的潛在候選基因和轉錄因子,包括EXFABP、CEMIP、FKBP5、MAVS等。此外,發現PPAR和氧化磷酸化(OXPHOS)代謝途徑也分別參與感染早期和后期宿主對沙門氏菌定殖的免疫防御。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file/upload/2023-03-28/jkzmjcvjq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