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概述
?。ㄒ唬┘夹g基本情況
稻瘟病是威脅黑龍江省水稻安全生產的毀滅性病害,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2018年開始與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合作,通過測定、監測田間稻瘟病菌群體無毒基因型的時空動態,鑒定、監測水稻主栽品種的抗瘟性,準確掌握當地稻瘟病菌分布情況及各地主栽品種抗病性,再依據品種發生風險等級,合理選擇品種,科學布局,實現稻瘟病精準防控。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2018年在33個水稻主產縣份建立34個抗性監測圃,2019年-2022年每年均在40個水稻主產縣份建立41個抗性監測圃,對黑龍江省田間稻瘟菌群體無毒基因型和主栽水稻品種的抗瘟性進行監測,五年累計采集病葉6.11萬份,分離病菌單孢1.4萬個,共對40個縣份的596個品種分別進行了系統的稻瘟病抗性監測,初步明確了311個水稻主栽品種稻瘟病發生風險等級,在40個水稻主產縣指導水稻品種種植布局和稻瘟病精準防控,覆蓋水稻種植面積4000多萬畝。
(三)提質增效情況
通過全面掌握稻瘟病品種抗性和指導品種布局及精準防控,近年來黑龍江省水稻稻瘟病抗病品種種植面積逐步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省稻瘟病發生風險和減少防治次數,僅增加抗病品種種植面積每畝可平均減少施藥次數2次,每畝減少農藥用量50克以上,節省防治費用15元。該技術推廣有力地保障了水稻生產安全,減少了農戶盲目打“太平藥”現象,保障了黑龍江省粳稻基地生產安全。特別是在當前農藥使用“三減”的背景下,作為一項重要的減藥基礎措施,對保障綠色水稻產品質量安全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技術獲獎情況
依托該技術的“基于水稻抗菌株譜的稻瘟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獲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
“水稻品種抗瘟性田間監測圃設置技術規程”通過2022年黑龍江省地方標準審定,并正式發布。
二、技術要點
應盡可能在當地種植發病風險低和極低的水稻品種,特別是山區、半山區等氣侯條件適宜的稻瘟病高風險發生區域,常年發病重、菌源豐富的“病窩子”區域,種植密度高、施肥量大、冷水灌溉等適宜發病的地塊,應杜絕種植發病風險高和極高的品種,有效降低稻瘟病大面積暴發風險。
在當地品種合理布局基礎上,參考不同品種稻瘟病發生風險等級,結合栽培狀況與天氣條件,有針對性的分類開展稻瘟病精準防控。一是發病風險極低或低的品種,可不施藥防治;二是發病風險較低的品種,如天氣和栽培狀況非常適宜發病可考慮施藥1次。三是發病風險較高的品種,如天氣和栽培條件適宜發病,應積極施藥1次。四是種植發病風險高或極高的品種,可根據天氣和地塊的栽培情況,施藥1次~3次。防治藥劑選擇上,優先選擇生物藥劑,天氣和栽培條件非常適于發病的條件下,應使用對稻瘟病防效好的化學藥劑,確保防控效果。稻瘟病防控應以預防穗頸瘟為重點,如施藥1次,應選擇破口期;如再施藥1次~2次,應在齊穗期后。
三、適宜區域
水稻主產區。
四、注意事項
應準確掌握當地水稻主栽品種的抗病性,明確稻瘟病發生風險等級,科學選擇品種,合理布局,在稻瘟病發生防治關鍵期,結合天氣和栽培情況,科學確定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