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葡萄研究院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科院1區Top,IF=7.43)在線發表了題為“Aroma profiling of Shine Muscat grape provides detailed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gibberellic acid and N-(2-chloro-4-pyridinyl)-N-phenylurea applications on aroma quality”的研究論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63996923004957)。該研究系統報道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葡萄果實香味品質調控效果,并篩選出了兼顧無核誘導、果實膨大和糖酸、香味等綜合品質提升的應用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生產指導意義。
葡萄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大粒、無核和香味濃郁是優質鮮食葡萄果實的必備要素。葡萄優質離不開高效、精準的栽培技術。為了誘導無核、促進果實膨大,植物生長調節劑(PGRs)已被廣泛用于葡萄生產,其中赤霉素和氯吡脲應用最為廣泛。然而,香味品質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生產中,赤霉素和氯吡脲應用后果實香味不足時有發生,導致大粒、無核和香味品質不能兼得,這極大程度限制了葡萄產業發展。本研究以“陽光玫瑰”品種為試材,利用前期建立的SPME-GC-MS、SPE技術對多種處理組的全生育期果實香味組分進行定量、定性檢測,利用關聯分析、網絡分析等代謝組學技術觀測果實香味物質合成量、轉化量,發現赤霉素和氯吡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單萜等香味物質合成,但通過膨大稀釋大幅度降低了有效香味物質濃度。同時,該研究篩選出的生長調節劑應用方法對于葡萄高效花果管理技術研發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山東省葡萄研究院為第一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吳玉森博士為第一作者,李勃研究員和上海交通大學王世平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333工程和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