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糧食作物害蟲監(jiān)測與控制創(chuàng)新團隊在植物學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fā)表題為“SmCSP4 from aphid saliva stimulates salicylic acid-mediated defense responses in wheat by interacting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 TaWKRY76”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fā)現了麥長管唾液蛋白SmCSP4作為激發(fā)子與小麥轉錄因子TaWRKY76互作進而激發(fā)水楊酸(salicylic acid, SA)介導的防御反應信號通路。
麥蚜是小麥上最重要的害蟲,列入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的十大一類農業(yè)害蟲之一。我國麥蚜(主要是麥長管蚜 Sitobion avenae ,在我國又稱為荻草谷網蚜 Sitobion miscanthi )常年為害面積達2億畝次以上,造成小麥減產20-30%,在大發(fā)生年份可造成60%的產量損失。麥蚜防治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但農藥不合理且長期使用造成蚜蟲抗藥性增加、農藥殘留及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培育和利用抗蚜小麥品種是最為經濟有效和綠色的麥蚜防控措施。研究麥蚜-小麥互作關系,明確小麥抗蚜分子機制,可為小麥抗蚜品種培育提供理論基礎。
本團隊前期研究發(fā)現麥長管蚜唾液可誘導小麥防御反應,通過唾液腺轉錄組測序發(fā)現4個化學感受蛋白基因,但其功能和作用機制未知。本研究發(fā)現其中一個化學感受蛋白SmCSP4在麥長管蚜唾液腺中高表達,Western blot結果證實SmCSP4在麥蚜取食過程中可被分泌到所取食的小麥葉片組織中。亞細胞定位結果發(fā)現SmCSP4定位在植物細胞核內。為進一步分析SmCSP4調控小麥防御功能,利用細菌III型分泌系統(tǒng)將SmCSP4導入小麥葉片內實現瞬時過表達,經組織染色及生化檢測發(fā)現SmCSP4可引起小麥胼胝質和過氧化氫大量積累。經基因表達及激素水平變化以及室內生測等研究結果表明,SmCSP4在小麥葉片瞬時表達后主要激發(fā)SA介導的小麥防御反應通路,并導致麥蚜在小麥韌皮部取食歷期縮短、蚜蟲存活率與繁殖率顯著下降。利用納米材料介導的RNAi技術敲降SmCSP4后,麥蚜激發(fā)SA防御通路的能力下降,進一步證實了SmCSP4在觸發(fā)小麥SA防御反應中的重要作用。采用酵母雙雜交篩選小麥中互作蛋白,結果表明SmCSP4可與小麥轉錄因子TaWRKY76互作,并利用雙分子熒光互補(BiFC)和免疫共沉淀(Co-IP)驗證了兩者互作關系。通過病毒誘導基因沉默(VIGS)抑制TaWRKY76基因表達后可導致SA含量升高及其降解酶DMR6基因表達量顯著下降。進一步研究發(fā)現,TaWRKY76可與DMR6啟動子結合激活其基因表達,但唾液蛋白SmCSP4和TaWRKY76的互作抑制其轉錄激活活性,導致DMR6基因表達下降,SA含量增加,進而誘導下游防御信號途徑并提高小麥抗蚜性。研究結果進一步豐富了蚜蟲-植物互作分子機制,并為小麥抗蚜育種提供新思路。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張勇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陳巨蓮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比利時列日大學Frédércis Francis教授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范佳副研究員等共同參與了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pbi.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