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在甲醇燃料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并在業內掀起“甲醇熱”后,深耕產業18年的吉利決定乘勝追擊,在2023年按下“加速鍵”。
2月21日,由吉利控股集團和河南省順成集團共同投資的全球首個十萬噸級綠色低碳甲醇工廠在安陽正式投產。
這意味著,全球首個十萬噸級綠色低碳甲醇工廠正式誕生了。它的意義在于,為我國能源多樣化戰略點燃了一座新的燈塔。同時,也代表著我國甲醇汽車從探索、試點階段進入到了產業化發展新階段。
事實上,在雙碳目標疊加我國富煤、少氣、貧油的資源稟賦以及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2%的嚴峻背景下,甲醇作為被全球業界公認的一種理想的新型清潔可再生燃料,在近幾年一直備受關注。
尤其2021年后,工信部不斷推進甲醇燃料的標準和應用,頂層設計與地方規劃雙輪驅動,自上而下促進甲醇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我國甲醇產業一度被認為即將迎來產業“春天”。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甲醇技術并不是主流方向,且還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依然存在綠色低碳制甲醇成本高、低溫啟動、腐蝕性等一系列產業難題,短期市場更多是情緒炒作。
那么,在爭議中快速發展的甲醇燃料能否在中國的能源變革中擔當重任?技術路線是否成熟?此前掣肘其規模化發展的產業瓶頸是否已經得到解決?
帶著這些疑問,「能見」跟隨眾多媒體同仁、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實地參觀了河南安陽低碳甲醇工廠,或許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進入產業化發展新階段
甲醇,是一種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綠色可再生等特點。且在常溫常壓下為液態,使得其儲、運、用以及能量形式轉換較其它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更為安全便捷。
目前全球甲醇制備技術主要分為傳統甲醇制備和綠色低碳甲醇制備。我國制備甲醇主要原料由煤炭、天然氣、焦爐煤氣以及少量生物質等構成,煤制甲醇占比約占70%以上。
此次投產項目則是一種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接近于零碳化的技術路徑。根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是綜合利用順成集團焦爐氣中的副產氫氣與從工業尾氣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綠色低碳甲醇。
項目達產后,每年可綜合利用焦爐氣3.6億Nm3,生產甲醇11萬噸和聯產LNG 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項目通過合成甲醇,每年可直接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相當于增加森林種植面積16萬畝,間接減排55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增加森林面積55萬畝。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致辭中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利用二氧化碳,成功利用排放的廢氣,大規模人工合成清潔能源的里程碑項目。”
該項目的投產為中國能源多樣化戰略點燃了一座新的燈塔,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對我國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意義重大。
在項目投產活動現場,順成集團采購甲醇重卡的現場交付儀式同步舉行。順成集團此前采購10臺遠程甲醇重卡,使用效果良好,經濟效益顯著,單車每年可節省燃料費用10萬元左右。此次順成集團采購300臺甲醇重卡,首批30臺在活動現場交付,車輛所使用的燃料就來自于該項目生產的綠色低碳甲醇。
這是商用車首次實現燃料全部來源于綠色甲醇,真正實現了“零碳運力”。未來300臺甲醇重卡全部投入用,預計減少柴油消耗15000噸/年,減少碳排放45000噸/年。同時甲醇的性價比高,相比柴油車每年可節省燃料費3000萬元左右。
而遠程甲醇重卡在該項目中的應用,標志著商用車已經形成綠色低碳甲醇從生產到加注再到應用的生態閉環,也意味著我國甲醇汽車開始從探索、試點階段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化發展階段。
快速發展的多重契機
甲醇及甲醇汽車能夠在中國迎來產業化發展契機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發展甲醇產業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李書福認為,未來,一定會更大規模地利用二氧化碳,更大規模地利用風能、太陽能等不穩定能源合成綠色甲醇,為世界能源革命和碳中和帶來新的多樣化技術路徑。
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同樣認為,綠色甲醇是可再生能源的長期儲能戰略,既可以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非穩定問題,又解決中國石油短缺的問題。利用風能和太陽能加一些碳來合成綠色甲醇對中國今后的碳中和實現至關重要。
自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后,我國各級政府及各行業一直積極踐行,努力探索不同實現路徑。
我國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約10%,是排在工業、建筑兩大領域后的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盡早達峰,成為雙碳目標的重要發力點。
因此,甲醇汽車,成為了助力碳中和的最佳載體。從甲醇本身的特性和甲醇的制作過程兩個角度進行考量,甲醇本身就是低碳環保的代名詞。
其式為CH?OH,結構簡單,自身含氧,辛烷值高,燃燒更充分,能效更高。甲醇汽車的排放優于汽、柴油汽車,滿足替代燃料的清潔性要求,可有效降低我國二氧化碳(CO?)和二氧化硫(SO?)的總量排放,為雙碳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其次,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挑戰也迫切需求大力發展甲醇產業。我國是一個多煤、貧油、少氣的國家,石油嚴重依賴海外進口。數據顯示,自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進口對外依存度已超過70%。
中國能源安全主要是指油氣供應安全,如果能夠通過甲醇跨越油氣時代,中國的能源安全就會得以保障。
李書福認為,假如國內三分之一的車輛使用綠色甲醇燃料,就能減少8000萬噸的石油進口,回收1.32億噸二氧化碳,極大的保障了我國交通領域能源安全。
更關鍵的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產國和消費國,長期以來,甲醇已經成為我國的優勢能源項目。
中國氮肥協會數據顯示,我國甲醇產能超過9000萬噸,產量超7000萬噸,約占全球甲醇總產量的60%。根據我國液體能源需求量預測,如果甲醇燃料應用規模達到3.5億噸以上,可將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降到30%以下。
發展甲醇經濟,就有機會把能源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意義非凡。
有望實現爆發式增長
事實上,我國在甲醇的研究和應用上,起步很早。而甲醇汽車在我國的發展更是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并且經過各方不懈努力,甲醇燃料曾經面臨的各種問題,已經被一些科研院所和企業攻克。
目前,我國綠色甲醇技術已經成熟,正在向規模化發展。其中,除了此次投運的全球最大規模綠色低碳甲醇工廠之前,還有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的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已經在蘭州成功示范;山西省正在建設垃圾、秸稈氣化制生物質甲醇裝置,預計生產成本與煤制甲醇相當,利用我國每年約7.5億噸的生物質體量,可制取綠色甲醇超過3億噸。
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領域,甲醇代表著增量市場,尤其是隨著甲醇作為清潔燃料的大規模應用,該產業有望和此前的風電、光伏、鋰電產業一樣,實現爆發式增長。
可以預見的是,在政策導向和強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下,將來在甲醇這條賽道上,勢必會引來眾多企業蜂擁而至。而誰能積極布局行業“風口”,便能搶得產業“先機”。
吉利作為國內最早響應國家政策、投身甲醇汽車研究領域的汽車企業,十八年磨一劍,已攻克低溫冷啟動、耐甲醇材料開發、專用潤滑油開發、專用添加劑開發、排放控制、甲醇電噴控制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點,成功解決甲醇發動機零部件耐醇、耐久性能等行業難題。
經過18年的深耕,吉利積累了諸多“獨門秘籍”。形成了專利200余件,開發甲醇燃料商用車、乘用車共20余款,在全國規模化運行近3萬輛,總運行里程近100億公里,最高單車運行里程超過150萬公里,是全球唯一批量生產甲醇汽車,并將產品推廣到歐洲的企業,在技術成熟度及產品投放規模方面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此外,吉利布局全國,打造了一批先行先試典型樣板,織就甲醇產業“一張網”,目前已在該領域的發展初見雛形。為甲醇汽車大規模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中國能源正處于“十四五”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中國的甲醇經濟也迎來了規模化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吉利的綠色低碳甲醇技術為整個甲醇市場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未來,甲醇或將成為下一個產業風口,也將迎來越來越多的“入局者”。但在這個完全屬于資金技術資源密集型的賽道上,是多維度的較量。
唯有能潛心專研行業痛點并推動核心技術突破的企業才能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