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孫東升博士與中央財經大學、弗吉尼亞理工、密西根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學者合著的論文Impact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on agricultural trade: Evidence from China's import refusal data(食品安全政策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來自中國未準入境數據的證據),在《Food Policy(食物政策)》上發表。《Food Policy》為SCI和SSCI雙收錄期刊(Q1區),是國際農業經濟領域的頂級期刊。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中國越來越重視食品質量安全,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持續加強和改善了國家食品安全監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研究中國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措施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對于提升中國進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產品貿易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文研究揭示了食品安全監管政策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作用,研究結果表明,(1)中國持續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政策體系整體上有抑制農產品進口的作用(總體上減少進口2.24%)。(2)與食品安全水平較高的出口國相比,食品安全水平較低的出口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受到的抑制效應更大(高出0.78%)。(3)在進口企業層面,當企業進口的農產品由于安全衛生原因而遭遇未準入境時,未準入境次數每增加1%,企業農產品進口增速減低4.51%。(4)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農產品進口受到的抑制影響更強。
本文研究發現有助于政府依據行業與企業特征完善相應的農業及食物貿易促進政策,有助于進口企業更有效識別食品安全問題較多的產品類別和進口來源地、有助于出口國更清晰識別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重點,不斷改進食品生產、加工和運輸等技術,進而提升我國進口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有助于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與已有研究文獻相比較,本文研究的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該研究首次探討了中國持續加強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農產品進口的影響,在兼顧已有國家層面研究的同時,從微觀視角分析不同類別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對異質性企業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有助于正確認識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對農產品進口的影響,有助于提升進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第二,首次構建企業異質性農產品貿易模型,評估中國持續加強的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農產品進口的影響。第三,首次將未準入境數據和海關企業進出口數據及國家層面貿易數據相結合開展研究,拓展了農產品貿易研究成果。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pol.2021.1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