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脂質組成和代謝規律分析正成為動物繁殖與遺傳育種、營養強化與調控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方向和熱點。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中心實驗室開展了脂質組學相關技術的研發,近期已完成所有環節的技術驗證,并成功應用于豬肉冷凍儲藏過程中脂質氧化規律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代謝物(metabolites)》上。
脂質是動物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和營養物質,參與細胞的信號轉導,調節細胞生長、分化、衰老、程序性死亡等信號傳導過程,并影響畜產品風味和營養價值。由于脂質結構復雜、非極性強等自身特征,導致該類化合物定性和定量分析面臨諸多問題,如脂質同分異構體的分離,不飽和鍵位置確定,以及脂質中與甘油骨架連接的立體異構解析等。此外,針對游離脂肪酸、脂肪醛和脂肪醇等脂質代謝和氧化產物的分析方法還不能滿足現在科研需求。針對以上問題,中心實驗室開展了相關檢測技術研發,先后建立了基于同位素標記的脂肪酸、脂肪醛/酮精確定量技術和高通量靶向/非靶向脂質組學分析技術,實現了對畜產品中脂質氧化規律和產物的全方位分析。
為驗證已建方法體系的分析能力和可靠性,中心實驗室蛋白質組學平臺對冷凍不同時期的豬肉中的脂質種類、含量以及脂質氧化產物進行了分析,實現了對豬肉中28個脂質亞類中688種脂質的相對定量,對40種游離脂肪酸和脂質結合脂肪酸以及14種脂肪醛的絕對定量。結果表明,在冷凍過程中,脂質氧化主要發生在冷凍儲藏初期(0-28天),醚酯類甘油磷脂最易發生脂質氧化,其氧化產物為己醛和癸醛。此外,癸醛、順-11,14-二十碳烯酸和順-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隨冷凍時間延長逐漸增加,含量與儲存時間呈正相關關系,線性相關系數R2 > 0.9,可做為潛在標志物用于計算未知豬肉的冷凍儲藏時間。
該脂質分析方法體系的建立,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院級任務和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支撐英才項目的資助。
https://www.mdpi.com/2218-1989/12/1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