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熱科院生物所熱帶作物基因組與遺傳改良研究團隊在脫落酸(ABA)調控木薯采后腐爛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證實ABA能有效延緩木薯采后腐爛的發生,并提出ABA通過調控活性氧積累進而延緩木薯采后腐爛的調控模型,為有效控制木薯采后腐爛提供了科學依據。
木薯是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但其塊根極不耐貯藏,采收后2-3天就會出現腐爛,嚴重制約了木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團隊發現外源ABA處理可有效延緩多個木薯品種塊根采后腐爛的發生,通過酵母雙雜交和BiFC技術,發現MePYL6-MePP2C16-MeSnRK2.1-MebZIP5/34模塊在ABA延緩木薯采后腐爛中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利用酵母單雜交和雙熒光素酶等實驗進一步證實MebZIP5和MebZIP34能分別直接作用用于抗氧化酶基因MeGRX6和MeMDAR1的啟動子激活其表達,降低過氧化氫的含量,進而延緩采后腐爛的發生。這項研究為延長木薯塊根的貨架期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成果以“Abscisic Acid Signaling in the Regulation of Postharvest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 of Sliced Cassava Tuberous Roots”為題發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國熱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員顏彥為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趙思涵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胡偉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文章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2c0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