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安徽農業(yè)大學)
一、蒜薹采后貯藏保鮮難度大
蒜薹是大蒜抽生而出花莖,包括薹莖和薹苞以上的薹梢兩部分。柔嫩多汁,在貯藏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薹梢發(fā)黃、霉變,薹苞膨大、薹莖萎蔫、纖維老化等問題。主產區(qū)蒜薹的收獲期一般集中在4-6月份,采收后若在自然條件下貯存最多能存一周,其保鮮難點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薹梢霉變。蒜薹的薹梢梢部位雖然幾乎沒有食用價值,但最易受灰霉菌、鏈格孢霉等多種病原真菌侵染,且多在田間采收前就已經被真菌孢子侵染,貯藏期間遇到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迅速繁殖擴散,傳染力極強,不僅在薹梢發(fā)病,甚至擴展至薹莖中部、根部,出現(xiàn)霉爛癥狀,導致整袋蒜薹發(fā)病,俗稱“爛窩病”,嚴重時整庫蒜薹霉爛。
二是薹苞膨大、薹莖老化、變黃。蒜薹兩薹苞是花莖頂端的總苞,其生物學作用是開花結果,因此在蒜薹采收后,薹苞處于發(fā)育旺盛階段,隨著貯藏期的延長,薹苞會發(fā)生膨大,而薹莖的營養(yǎng)成分和水分則不斷向薹苞轉移,自身發(fā)生纖維化、黃化,喪失食用價值。
二、蒜薹產業(yè)貯藏保鮮新模式
近十幾年,隨著蒜薹貯藏技術的發(fā)展,產業(yè)中逐漸形成了“冷庫+保鮮袋+保鮮劑”的保鮮模式,即冷庫冰溫貯存控制溫度,對老化和霉變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保鮮袋調節(jié)濕度和氣體成分,結合低溫就能有效控制老化和黃化;保鮮劑蘸梢或噴梢處理(只處理最易最先霉變的薹梢部分),結合低溫就能有效控制霉變,目前主產區(qū)常用的保鮮劑多為咪鮮胺為主成分的復配乳劑。產業(yè)中的常見處理流程是:對蒜薹進行保鮮劑蘸梢或噴稍處理后進行預冷,預冷后裝入保鮮袋進冷庫貯存;對于出口蒜薹,一般在出庫后、出口前還會進行一次初加工,即切掉薹梢部分。采用這種模式,目前蒜薹的貯藏期已能延長到8-10個月(紅薹8個月,白薹10個月),不僅極大地滿足了國內外市場對蒜薹供應的長期需求,也促進了產業(yè)減損增收。現(xiàn)階段,除當?shù)仵r銷和短期貯存的蒜薹外,大部分蒜薹(包括出口蒜薹)基本都是按照這個方式貯藏的。
三、蒜薹中保鮮劑風險可接受
由于市場、貿易等因素需要長期貯藏或長途運輸?shù)乃廪罚绮皇褂帽ur劑處理,貯藏期僅能達到2個月,且損失率較高,可以說現(xiàn)階段蒜薹貯藏保鮮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保鮮劑。之前網絡上流傳的蒜薹沾白色液體的視頻,就是以咪鮮胺為主成分的保鮮劑復配劑。
那么咪鮮胺是什么呢?它是一種廣譜、高效的殺菌劑,多用于在蒜薹入貯前或庫內預冷期間,進行蘸梢或噴梢,晾干后裝袋,達到抑菌防腐目的,同時兼有對薹梢保綠防衰的作用。農業(yè)農村部農產品收貯運環(huán)節(jié)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重大專項自2016年開展蒜薹中咪鮮胺安全性專題評估,從咪鮮胺殘留代謝情況上看,冷庫條件下貯藏期其降解率可達90%,殘留量遠低于GB2763-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使用限量》中咪鮮胺在菜薹上的限量2 mg/kg,風險完全是可接受的。
建議消費者理性看待保鮮劑使用問題,一方面,不要因個別事件、個別企業(yè)的問題對整個產業(yè)進行懷疑;另一方面,鑒于蒜薹保鮮劑是蘸梢處理,在家庭烹飪蒜薹時可以多將薹梢部位多切除一些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