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經濟作物真菌病害監(jiān)測與防控創(chuàng)新團隊在《分子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上發(fā)布了我國第一個國審棉花抗黃萎病品種—中植棉2號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為解析陸地棉抗黃萎病的基因組與遺傳變異奠定了基礎。
黃萎病是世界棉花生產的頭號病害,嚴重威脅我國棉花生產安全,種植抗病品種是公認最有效的防控方法。中植棉2號是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自主選育的世界上第一個國審陸地棉抗黃萎病的多抗棉花新品種,已連續(xù)15年被農業(yè)農村部作為“國家棉花區(qū)域生產試驗抗黃萎病對照品種”、推介為主導栽培品種,推廣種植面積累積逾1億畝。
本研究利用PacBio Sequel和Illumina對中植棉2號進行了基因組測序與組裝,并通過Hi-C技術將組裝結果掛載到了26條染色體上,最終獲得了2.33 Gb大小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結合從頭預測、同源預測、RNA-seq技術等方法對基因組進行了注釋,獲得了95327個蛋白編碼基因。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中植棉2號、陸地棉TM-1(耐黃萎病種質)和海島棉3-79(抗黃萎病種質)基因組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中植棉2號基因組較同樣是陸地棉的TM-1編碼更多參與轉錄調控的特異基因,這可能是中植棉2號抗性成因的關鍵遺傳基礎。該基因組發(fā)布將為后續(xù)陸地棉黃萎病抗性成因的基因組學基礎解析、抗黃萎病遺傳位點鑒定和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冉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戴小楓研究員、陳捷胤研究員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Krishna Subbarao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apsjournals.apsnet.org/doi/10.1094/MPMI-10-22-020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