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鳀魚配額從十年前的500至600萬噸減少至450萬噸,致使魚粉產量從150萬下降至不足100萬噸,魚粉加工廠也從十年前的150多家銳減至現在的40-45家。特別是在2015-2016年產季,南美洲遭遇罕見的厄爾尼諾現象,鳀魚生物資源幾近崩潰,給行業造成重大損失。
秘魯魚粉出口商Pescuera Diamante總經理Pablo Trapunsky認為,如果鳀魚配額一直無法增加,甚至繼續減少,魚粉行業可能出現更多的整合并購。
Diamante是秘魯第四大魚粉出口商,每年出口14.7萬噸魚粉和2.4萬噸魚油,營收約2.8億美元。TASA公司和中漁集團(CFG)是秘魯最大的兩家出口商,占出口市場份額的44%。
Trapunsky稱:“最近幾年,我們知道鳀魚配額因為各種原因減少了,但生物資源一直都在可持續的水平上,我們希望回到十年前,如果一直保持在現在這個水平,亦或再次削減,我相信行業將出現更多的整合。”
國際貿易中心(ITC)數據顯示,2012至2021年,秘魯魚粉出口量從148萬噸下降至96.2萬噸,魚油出口從25.9萬噸下降至17.3萬噸。
“十年前,秘魯尚有150家魚粉加工企業,現在只剩下40-45家,而且大多數大企業的船隊規模都縮小了一半。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運營模式,包括有多少工廠,有多少漁船,出口如何等等。你必須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資產盈利性做得更好,從而提升財務狀況,效率永遠是第一位,因為在一些特殊事件下,良好的財務是生存的唯一砝碼。”Trapunsky說。
“對于秘魯資產的整合,目前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如何將鳀魚配額進行資產化。”Trapunsky說。
2016年,太平洋恩利申請破產保護,核心子公司中漁集團的資產處置可謂一波三折,至今沒有畫上句號。“但我認為,只要價格合適,一切都可以出售。我們應該要考慮建立鳀魚配額的價值體系,或者用EBITDA(利息、稅項、扣除和攤銷前利潤)的倍數來進行漁業公司的估值。但關鍵問題是配額的價值究竟該如何定義,這也是很多分析師的疑慮。”
“從長遠來看,秘魯資產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全球水產養殖產量逐年增長,更多的魚油將流向人類消費品。如果魚油不是進入保健品和藥品市場,就將進入水產養殖業。”Trapunsky說,“秘魯海洋研究院(IMARPE)的科學管理造就了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一點我們充滿信心。我們相信秘魯漁業將嚴格遵守所有的現行社會和環境法律,繼續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