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_91国视频在线_97av免费视频_韩国日本一级片

二維碼
云推搜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產業資訊 » 食品 » 正文

趙方杰教授團隊揭示土壤和水稻中新的砷形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12-22 00:02:19    來源:云推B2B網    作者:云推小編    瀏覽次數:625    評論:0
導讀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趙方杰教授團隊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環境樣品中DMAs(III)的保存和檢測方法,證明了DMAs(III)是淹水還原條件下水稻土孔隙水和水稻植株中一種重要砷形態,并且對水稻原生質體毒性很強。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趙方杰教授團隊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 “Reduction of dimethylarsenate to highly toxic dimethylarsenite in paddy soil and rice plant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環境樣品中DMAs(III)的保存和檢測方法,證明了DMAs(III)是淹水還原條件下水稻土孔隙水和水稻植株中一種重要砷形態,并且對水稻原生質體毒性很強。     砷是土壤中廣泛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土壤中砷的化學形態眾多,不同形態砷毒性迥異。水稻土在淹水還原條件下砷的有效性提高,微生物介導的砷甲基化增強,產生以二甲基砷(DMAs)為主的有機砷化合物。水稻過量積累DMAs會誘發“直穗病”(又稱“旱青立病”),影響結實,造成水稻減產。     DMAs化合物中的砷有五價態[DMAs(V)]和三價態[DMAs(III)]兩種類型,其中DMAs(III)對人體細胞毒性更強,屬于劇毒的砷化學形態之一。由于DMAs(III)在有氧條件下極不穩定,加之缺乏對環境樣品中DMAs(III)的保存和檢測方法,迄今未在土壤和植物樣品中檢測到DMAs(III),也無法評估DMAs(III)對植物的毒性。     該研究采集了砷甲基化能力較強的水稻土壤進行淹水培養,在厭氧條件下采集土壤孔隙水,加入DDD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保護樣品中的DMAs(III),采用ESI-QTOF-MS/MS和HPLC-ICP-MS鑒定和定量測定砷形態。結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存在DMAs(III),并且其濃度高于DMAs(V)。對土壤發酵細菌、反硝化菌和硫酸鹽還原菌進行富集培養,并分離到22株厭氧菌,發現這些富集培養和厭氧菌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將DMAs(V)還原為DMAs(III),并分離到一株還原能力較強的厭氧菌Paraclostridium bifermentans DRTC-8。進一步設置添加DMAs(V)的水稻水培實驗,發現水稻根部、地上部和木質部傷流液均存在DMAs(III),說明水稻具有將DMAs(V)還原為DMAs(III)的能力。此外,將水稻種植于上述具有砷甲基化能力的土壤中,同樣在水稻葉片、穎殼和籽粒中檢測到DMAs(III)的存在。     該研究進一步采用水稻原生質體比較DMAs(III)與DMAs(V)的相對毒性,以不同濃度DMAs(III)或DMAs(V)處理24小時后原生質體的存活率為指標,發現DMAs(III)的毒性遠大于DMAs(V),推測DMAs誘發水稻“直穗病”的元兇是DMAs(III)。     綜上所述,該研究首次發現了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存在毒性很強的DMAs(III),水稻和很多土壤厭氧微生物具有將DMAs(V)還原為DMAs(III)的能力,導致其毒性加強。該研究拓展了對環境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認識,也為探究水稻“直穗病”的致毒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資環學院陳川副教授為文章第一作者,趙方杰教授為通訊作者,研究生余鈺、王怡潔、高阿祥和楊寶云及唐珠老師參與了該項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2c07418
 
(文/云推小編)
打賞
免責聲明
本文為云推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云推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lfxiangjie.com/news/show-18169.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0相關評論
 

??2021 云推網絡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