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4403號(醫療衛生類416號)提案答復的函
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的“農產品處方”公共衛生策略的提案》收悉,經商農業農村部,現答復如下:
一、工作現狀和進展情況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我委高度重視營養健康有關工作,統籌推進《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動,會同農業農村部等17個部門組建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建立部門合作機制,統籌推進營養健康工作。組織制定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標準,推進標準體系建設。開展食物和人群監測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導提供依據。推進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產品生產,滿足人群營養健康需求。大力開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提升居民營養健康素養水平。
二、關于所提建議的答復
(一)開展我國特色的農產品處方的公共衛生政策。
一是積極推動營養監測、營養干預和營養科普等內容納入法律法規。《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反食品浪費法》等法律法規提出國家建立營養狀況監測制度,開展營養知識普及,實施經濟欠發達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計劃,開展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營養改善行動,倡導健康飲食習慣,減少不健康飲食引起的疾病風險。
二是不斷完善營養改善和慢性病防治相關支持性政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動等明確提出,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實施學生、老年人群等不同人群營養改善行動,推動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營養防治,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開展營養和膳食指導,倡導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膳食模式。
三是持續開展食物成分及消費狀況和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監測。我委組織疾控機構定期開展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改善計劃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等,總結分析我國居民膳食與營養、常見慢性病患病狀況以及蔬菜水果等食物攝入與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為加強公共衛生及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二)關于鼓勵當地的醫療機構或者社區醫院開設營養或者食療門診并與當地農產品銷售點形成合作。
一是支持醫療機構臨床營養科室和規范化臨床營養治療路徑建設。2022年3月,我委印發《臨床營養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組織遴選臨床營養科建設試點單位,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推動提升臨床營養相關醫療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營養在臨床治療中的支持作用。
二是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支撐多種消費場景。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推動建立涵蓋田頭市場、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的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2019年以來至今,與17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21個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在產銷帶動、物流集散、價格形成、品牌創建、保障公益和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18年,印發《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實施方案》,會同原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倡議書》。近年來,發揮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等平臺作用,依托“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聚焦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深度貧困地區和脫貧地區,開展貧困地區產銷對接活動,創新形式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截至2021年底,已開展38場產銷對接活動,四分之三以上貧困縣參加,累計簽約額超500億元。
(三)關于給予參與對象針對性的營養和飲食以及相關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近年來,我委以全民營養周和“5·20”中國學生營養日為契機,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鼓勵和指導合理膳食。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為核心,提出“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等8條平衡膳食核心準則。組織出版《國民營養科普叢書》(10冊),針對全生命周期人群和慢性疾病患者營養需求,提出膳食指導和身體活動建議,解答常見食品安全與營養問題及誤區。
三、下一步工作目標和計劃
我委將會同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研究“農產品處方”等公共衛生政策措施可行性。同時抓好現有措施的落實,加強臨床營養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常態化。農業農村部將持續推進“三品一標”建設,著力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動形成國家級、區域性和田頭三級產地市場體系,實施好冷鏈物流和“互聯網+”出村進城兩大工程,打通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雙渠道,健全流通體系。
感謝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國家衛生健康委
2022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