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農林類獲獎成果10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主持的3項成果和參與的2項成果共5項獲獎。玉米所趙久然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玉米骨干親本自交系京2416創制及其系列雜交品種培育”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為農林類一等獎唯一獎勵;信息中心趙春江院士主持完成的“作物育種數字化技術研究與應用”及裝備中心郭文忠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設施園藝智慧管控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獲科技進步二等獎。質標所和加工所參與的“果蔬真菌毒素防控關鍵技術創制及應用”獲得技術發明二等獎,數據與經濟所參與的“數據與場景驅動的農業科技知識精準服務關鍵技術創制及應用”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
“玉米骨干親本自交系京2416創制及其系列雜交品種培育”成果針對黃淮海夏玉米區生產時間有限,高溫干旱風災病害頻發、早熟宜機收與高產多抗難以兼備等突出問題。創制選育出優良早熟自交系-京2416及其衍生系;構建我國基礎核心種質精細基因組圖譜;育成審定雜交品種39個,成為我國廣泛應用骨干系和重要核心種質;突破黃淮海夏玉米機收籽粒品種瓶頸,育成京農科728等早熟宜機收與高產多抗兼備系列品種;挖掘克隆到高抗銹病基因RppM,實現系列品種高抗銹病的優種提升和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作物育種數字化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成功將人工智能、多組學大數據、生物信息學、傳感器等技術應用于種質資源評價、品種選育、品種審定與保護等作物育種關鍵環節,創新研發了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協同的作物育種信息化平臺(金種子育種平臺)、作物育種模擬和預測算法庫、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平臺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平臺、作物表型快速無損獲取裝備等系列軟硬件產品,在種業龍頭企業、育種科研單位和各級種業管理機構廣泛應用,引領了數字種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設施園藝智慧管控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成果以打造智慧型設施園藝生產新模式為目標,以“硬件轉核、模型賦智、服務上云”為創新路徑,創新了系統化、高精度的信息采集傳感器集群;創制了多場景自洽的智慧管控模型庫與適配裝備;開發了“云托管式”智慧生產管控平臺,打造了全鏈條國產化技術產品套餐。近三年,技術成果在北京(含全部郊區)、河北、山東等23省市推廣應用,直接經濟效益2.28億元,增收節支1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