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棗栽培面積約33.3萬hm2,主要以制干品種為主,且品種退化,樹體衰老。一旦受雨害,致使紅棗大幅減產甚至絕收。且受新疆紅棗市場的沖擊,即使正常年份也經常有產量無效益,嚴重影響了山西省紅棗產業的發展。針對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對現有的栽培園進行改造,通過高接換優進行品種改良,同時搭建設施進行避雨栽培,不僅有效控制了紅棗裂果的發生,解決棗農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使紅棗提早成熟,增加經濟收入。相對露地栽培,設施栽培是一種高投入、高收益的模式,通過精細管理提高產量和品質可獲得更高收益。但在諸多果樹中,棗樹設施栽培總體上規模較小,栽培品種也較單一,研究相對較少,基本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針對以上問題,立足山西省中部自然氣候條件,利用原有露地梨棗園的資源優勢,以高接為主要方式,將優良品種嫁接于設施冷棚內,對冷棚內改接優良品種后的樹形培養和生產綜合管理技術進行調查和試驗,集成融合了品種高接換優、摘心拉枝控冠、環剝抹芽保果、設施溫度調控于一體的改接棗樹設施栽培高效生產技術。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2019年在山西省果樹研究所棗優種示范園進行,北緯37°23′、東經112°32′,海拔830m,年平均氣溫10.6℃,無霜期160~180d,年降水量400~600mm。棗園面積0.5hm2,行株距3.0m×2.5m,改接樹為20年生,長勢優良且為相同的臨猗梨棗,改接早脆蜜(早熟、單果重11.2g)、迎秋紅(早熟、單果重14.6g)、伏脆蜜(中熟、單果重12.3g)和冷白玉(晚熟、單果重20.6g)等鮮食優良品種。同時搭建雙拱結構鋼架冷棚設施,鋼架跨度14m,拱高4.5m,脊高2.5m,覆優質PE棚膜,上部無棉被等保溫層,脊部每隔6m留1m的通風口,下部通風口可全開。
關鍵技術
高接換優技術 傳統的高接換優技術在大樹上截干,當年直接在主干上嫁接,接口部位粗度與接穗粗度差異大,嫁接后接口愈合慢(圖1-A、B),嫁接新枝條后角度不易開張,且枝量少,樹冠成形慢。 為了克服傳統高接換優技術的不足,探索了一種分2步走的高接換優技術。即第1年將改接樹從距地面1.5~1.8m處進行截干,促其萌發新枝,復壯樹體。第2年在萌發的新棗頭枝中選取方位合適、生長健壯的枝條進行嫁接,接后嫁接口愈合快、抱合穩固,甲口蟲危害輕(圖1-C、D,表1)。 圖1 傳統高接方法(A、B)與新方法(C、D)嫁接效果對比 通過調查發現,接口抱合度與砧穗的比值存在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77。在新枝條上嫁接可選擇的嫁接部位較多,接后枝條角度較開張,易于拉枝整形。且由于枝量多,枝條生長均衡,樹體生長量大,當年即可形成合理的主枝結構,快速恢復樹冠。 樹形培養技術 結合高接換優,對樹形進行改造,降低樹體高度,樹高控制在2.0~2.5m,在主干0.8~1.6m范圍內錯落分布5~8個主枝。嫁接時可選擇留枝量和方位,嫁接枝缺的方位可選擇扭枝、拉枝或皮下接進行補充。主枝長度根據行株距確定,根據試驗園行株距,長度保留在1.7m左右,主枝單軸延伸無側枝,形成開心形的樹形。 冷棚示范園內溫濕度適宜,生長期較長,棗頭生長量大,且具有防風保護措施,嫁接當年棗頭即可延長至1.6~2.0m,留12~15個健壯的二次枝進行摘心,適時拉枝,便可形成一定產量。試驗發現,在當年生長季棗頭長至50cm左右時用竹竿同時開張角度、固定方位,當年既能達到枝條所需長度,迅速擴大樹冠,還可減緩長勢,促進坐果,同時可省去多次抹芽的人工投入,節約勞動力成本。 促花保果技術 改接后第2年樹冠已基本成形,主要以提高產量為主。生長期及時抹除新生棗頭,以保證開花和果實生長對營養的需求,減少落果。盛花期噴施赤霉素2次,可混合葉面肥同時進行,并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噴水,維持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左右。同時,對改接樹進行棗吊摘心、疏吊、環割(或環剝)等促花保果措施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均可促進坐果,單項措施以環割效果最佳,而棗吊摘心和疏吊效果相近,綜合處理效果優于單項處理(圖2)。
圖2 不同促花保果措施比較 試驗還發現,環割或環剝2道、3道對提高坐果率無顯著差異,對幼齡枝或幼樹可采用環割2~3次代替環剝,既起到促進結果的作用,對樹體傷害也小。棗吊摘心對長勢旺、棗吊較長的品種迎秋紅(29.4cm)、伏脆蜜(25.6cm)促進坐果的效果明顯,可提高2.5~3.0倍果吊率,對棗吊較短、長勢較弱的早脆蜜(21.3cm)效果不明顯。 因設施保護,花期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小,坐果穩定,結果量大,同時受棚膜遮擋,設施內光照減弱,若水肥供應不足,易造成落花落果嚴重,單果重下降,商品果率降低,果實品質不佳,口味偏淡,果實質地變得較疏松等問題。應合理控制產量,適當疏果,早脆蜜、伏脆蜜每棗吊留3~4個果,迎秋紅每棗吊留5~6個果,冷白玉每棗吊留2~3個果為最佳。疏果后,平均單果重增加3.0g左右,商品果率提高約30%。 加強肥水管理。第1年落葉后坑施基肥(羊糞),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灌足凍水。萌芽前灌1次透水,果實發育期土施和葉面追肥要及時,每10d地面灌水1次,同時撒施磷酸二氫鉀,白熟期后撒施硫酸鉀。地面灌水期間進行葉面噴肥,噴施氨基酸、糖醇鈣、磷酸二氫鉀等混合肥料,約每周噴施1次,連噴4~6次。果實開始著色停止灌水和追肥。水肥供應充足,再配合樹體的精細管理,保證果實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既可提高果實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使果實風味變濃,口感品質與露地栽培相同,同時可減輕縮果,達到高產出高收益的目的,這同康晨煊等研究結果一致。 設施溫度調控 地溫是冷涼地區設施栽培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在山西省晉中市太谷試驗地,2月中旬地溫開始逐漸回升,3月10日左右穩定在5℃以上,平均氣溫可達10℃,此時扣棚后的溫度基本穩步上升,可保證樹體正常生長發育。若采取棚內地面鋪施有機肥、行間鋪地膜、樹盤沿行鋪地布,棚四周覆棉被等措施,2月上旬地溫升到0℃以上,2月下旬基本穩定在5℃以上,可減少或消除凍土層,2月下旬開始扣棚,在無特殊天氣的情況下,基本可保證對樹體進行催芽的溫度條件,1個月左右開始萌芽,盛花期在5月中旬。早熟品種早脆蜜、迎秋紅7月底8月初成熟,伏脆蜜8月上中旬成熟,冷白玉9月上中旬成熟,相較露地可提早成熟20~30d。 通風換氣也是設施栽培的一個關鍵因素,氣溫過高、通風不暢時易發生日灼、縮果等病害,生長期根據各時期的生長需要和天氣情況及時通風調節棚內溫濕度,夜間低溫在6℃以上可去除棉被。發芽期白天棚內氣溫達到25℃時打開上部通風口,氣溫維持在25~30℃,夜間溫度盡量控制在10~12℃。花期溫度稍高,一般在30℃左右再打開上部通風口,氣溫維持在25~30℃,極端高溫不超過35℃。生長期夜間低溫在15℃以上時,上、下部通風口全開。果實成熟期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關閉上部通風口避雨以防裂果。 小 結 根據設施栽培的生長發育特點,對高接換優、樹形培養、促花保果、冷棚控溫等相關技術進行了調查研究。利用原有棗園,采用兩步走的高接換優技術,既復壯了樹體、改良了品種,還可快速恢復樹冠和產量;花期通過抹芽、環剝、疏吊、棗吊摘心以及噴施赤霉素和葉面肥,調節通風口控制溫濕度等綜合措施促進穩定坐果;果實發育期通過地面灌水、撒施肥料和葉面追肥保證果實生長所需養分,同時進行抹芽、疏果以減輕落果和縮果,保證果實產量和品質,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休眠期施足羊糞,同時覆蓋地膜、地布等減少凍土層,第2年可提前升溫,促進早熟,提早上市,利用價格優勢提高經濟效益。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2年第2期“改接棗樹冷棚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趙愛玲,薛曉芳,任海燕,王永康,李登科,李毅)。
高接換優技術 傳統的高接換優技術在大樹上截干,當年直接在主干上嫁接,接口部位粗度與接穗粗度差異大,嫁接后接口愈合慢(圖1-A、B),嫁接新枝條后角度不易開張,且枝量少,樹冠成形慢。 為了克服傳統高接換優技術的不足,探索了一種分2步走的高接換優技術。即第1年將改接樹從距地面1.5~1.8m處進行截干,促其萌發新枝,復壯樹體。第2年在萌發的新棗頭枝中選取方位合適、生長健壯的枝條進行嫁接,接后嫁接口愈合快、抱合穩固,甲口蟲危害輕(圖1-C、D,表1)。 圖1 傳統高接方法(A、B)與新方法(C、D)嫁接效果對比 通過調查發現,接口抱合度與砧穗的比值存在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77。在新枝條上嫁接可選擇的嫁接部位較多,接后枝條角度較開張,易于拉枝整形。且由于枝量多,枝條生長均衡,樹體生長量大,當年即可形成合理的主枝結構,快速恢復樹冠。 樹形培養技術 結合高接換優,對樹形進行改造,降低樹體高度,樹高控制在2.0~2.5m,在主干0.8~1.6m范圍內錯落分布5~8個主枝。嫁接時可選擇留枝量和方位,嫁接枝缺的方位可選擇扭枝、拉枝或皮下接進行補充。主枝長度根據行株距確定,根據試驗園行株距,長度保留在1.7m左右,主枝單軸延伸無側枝,形成開心形的樹形。 冷棚示范園內溫濕度適宜,生長期較長,棗頭生長量大,且具有防風保護措施,嫁接當年棗頭即可延長至1.6~2.0m,留12~15個健壯的二次枝進行摘心,適時拉枝,便可形成一定產量。試驗發現,在當年生長季棗頭長至50cm左右時用竹竿同時開張角度、固定方位,當年既能達到枝條所需長度,迅速擴大樹冠,還可減緩長勢,促進坐果,同時可省去多次抹芽的人工投入,節約勞動力成本。 促花保果技術 改接后第2年樹冠已基本成形,主要以提高產量為主。生長期及時抹除新生棗頭,以保證開花和果實生長對營養的需求,減少落果。盛花期噴施赤霉素2次,可混合葉面肥同時進行,并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噴水,維持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左右。同時,對改接樹進行棗吊摘心、疏吊、環割(或環剝)等促花保果措施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均可促進坐果,單項措施以環割效果最佳,而棗吊摘心和疏吊效果相近,綜合處理效果優于單項處理(圖2)。
圖2 不同促花保果措施比較 試驗還發現,環割或環剝2道、3道對提高坐果率無顯著差異,對幼齡枝或幼樹可采用環割2~3次代替環剝,既起到促進結果的作用,對樹體傷害也小。棗吊摘心對長勢旺、棗吊較長的品種迎秋紅(29.4cm)、伏脆蜜(25.6cm)促進坐果的效果明顯,可提高2.5~3.0倍果吊率,對棗吊較短、長勢較弱的早脆蜜(21.3cm)效果不明顯。 因設施保護,花期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小,坐果穩定,結果量大,同時受棚膜遮擋,設施內光照減弱,若水肥供應不足,易造成落花落果嚴重,單果重下降,商品果率降低,果實品質不佳,口味偏淡,果實質地變得較疏松等問題。應合理控制產量,適當疏果,早脆蜜、伏脆蜜每棗吊留3~4個果,迎秋紅每棗吊留5~6個果,冷白玉每棗吊留2~3個果為最佳。疏果后,平均單果重增加3.0g左右,商品果率提高約30%。 加強肥水管理。第1年落葉后坑施基肥(羊糞),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灌足凍水。萌芽前灌1次透水,果實發育期土施和葉面追肥要及時,每10d地面灌水1次,同時撒施磷酸二氫鉀,白熟期后撒施硫酸鉀。地面灌水期間進行葉面噴肥,噴施氨基酸、糖醇鈣、磷酸二氫鉀等混合肥料,約每周噴施1次,連噴4~6次。果實開始著色停止灌水和追肥。水肥供應充足,再配合樹體的精細管理,保證果實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既可提高果實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使果實風味變濃,口感品質與露地栽培相同,同時可減輕縮果,達到高產出高收益的目的,這同康晨煊等研究結果一致。 設施溫度調控 地溫是冷涼地區設施栽培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在山西省晉中市太谷試驗地,2月中旬地溫開始逐漸回升,3月10日左右穩定在5℃以上,平均氣溫可達10℃,此時扣棚后的溫度基本穩步上升,可保證樹體正常生長發育。若采取棚內地面鋪施有機肥、行間鋪地膜、樹盤沿行鋪地布,棚四周覆棉被等措施,2月上旬地溫升到0℃以上,2月下旬基本穩定在5℃以上,可減少或消除凍土層,2月下旬開始扣棚,在無特殊天氣的情況下,基本可保證對樹體進行催芽的溫度條件,1個月左右開始萌芽,盛花期在5月中旬。早熟品種早脆蜜、迎秋紅7月底8月初成熟,伏脆蜜8月上中旬成熟,冷白玉9月上中旬成熟,相較露地可提早成熟20~30d。 通風換氣也是設施栽培的一個關鍵因素,氣溫過高、通風不暢時易發生日灼、縮果等病害,生長期根據各時期的生長需要和天氣情況及時通風調節棚內溫濕度,夜間低溫在6℃以上可去除棉被。發芽期白天棚內氣溫達到25℃時打開上部通風口,氣溫維持在25~30℃,夜間溫度盡量控制在10~12℃。花期溫度稍高,一般在30℃左右再打開上部通風口,氣溫維持在25~30℃,極端高溫不超過35℃。生長期夜間低溫在15℃以上時,上、下部通風口全開。果實成熟期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關閉上部通風口避雨以防裂果。 小 結 根據設施栽培的生長發育特點,對高接換優、樹形培養、促花保果、冷棚控溫等相關技術進行了調查研究。利用原有棗園,采用兩步走的高接換優技術,既復壯了樹體、改良了品種,還可快速恢復樹冠和產量;花期通過抹芽、環剝、疏吊、棗吊摘心以及噴施赤霉素和葉面肥,調節通風口控制溫濕度等綜合措施促進穩定坐果;果實發育期通過地面灌水、撒施肥料和葉面追肥保證果實生長所需養分,同時進行抹芽、疏果以減輕落果和縮果,保證果實產量和品質,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休眠期施足羊糞,同時覆蓋地膜、地布等減少凍土層,第2年可提前升溫,促進早熟,提早上市,利用價格優勢提高經濟效益。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2年第2期“改接棗樹冷棚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趙愛玲,薛曉芳,任海燕,王永康,李登科,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