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不斷優化,對雞肉的消費將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態勢。我國地方雞因其肉質優于快大型肉雞,更受消費者喜愛,具有更廣的市場前景。然而,絕大多數地方雞產肉性能不高,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傳統的家禽品種選育耗時長、花費大;雜交育種盡管可較快提高生產性能,但容易導致“高效”和“優質”失衡。因此,亟需通過現代分子育種技術培育新品種,在保持地方雞優良肉質同時快速提高其產肉性能。
對家禽而言,產肉性能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骨骼肌的生長發育情況。動物科技學院尹華東教授團隊自2016年開始,以生長差異十分顯著的快速生長型雞(羅斯308肉雞)和慢速生長型雞(白萊航蛋雞)為模型,挖掘篩選調控骨骼肌生長的重要候選基因。研究通過轉錄組測序發現Flnc基因在羅斯308肉雞和白萊航蛋雞胸肌中的表達存在顯著差異,體外培養雞成肌細胞發現Flnc可促進成雞肌細胞向肌管分化;在地塞米松誘導構建得雞肌管萎縮模型中添加Flnc可緩解肌管損傷;向雞胸肌中體外注射慢病毒包裝的Flnc干擾和過表達載體,發現Flnc對維持雞骨骼肌質量和肌纖維橫截面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流逝細胞儀和共聚焦顯微鏡檢測發現Flnc缺失導致的肌肉萎縮由細胞自噬和線粒體自噬引起。分子機制方面上,研究發現Flnc介導dishevelled-2調控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轉導緩解dishevelled-2被泛素化,從而抑制自噬體形成,拮抗LC3介導的自噬-溶酶體系統。該研究揭示了Flnc調控雞骨骼肌生長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科學制定提高地方雞產肉性能的分子育種方案提供理論依據,不斷滿足人民對優質雞肉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2020年IF=8.886),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2018級博士研究生韓順順為論文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蛋雞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育種攻關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16225312100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