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在食品科技領域,如何引領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學科前沿探索為目標,夯實食品科技領域技術強國之路?9月16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青年工作委員會和《中國食品學報》雜志社共同主辦,南昌大學承辦的“第六屆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此次論壇以“新時代下食品科學研究的目標與導向”為主題,針對食品科學與技術創新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和新需求,為國內食品領域青年學者搭建專業化、深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來自全國190余所高校、科研單位食品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青年學者、企業代表近1000人參加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明勇教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曾萍,南昌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論壇開幕式由CIFST第三屆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理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艾連中教授主持。
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為主創辦的食品科學青年論壇,至今已是第六屆。10余年來,從這里成長起來的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在學術界與產業界嶄露頭角,他們用激情與智慧,為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并逐漸成長為我國食品科技的中堅力量。
直面需求
食品青年才俊要以創新思維回答時代之問 南昌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代表承辦方致辭時表示,南昌大學從1993年到2022年走過了三校融合、建設發展、內涵發展的三個“十年”,構建了“三位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南昌大學把骨干學科——食品學科特別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點,予以大力支持,食品學科穩步向前發展,形成了以院士、杰青、萬人等中青年學術骨干為中堅力量的研究隊伍。羅嗣海指出,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為國內食品領域青年學者們提供了專業化、深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對推進學科進步、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論壇的品牌和影響力日益凸顯。期待借助論壇這一平臺,促進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的深入交流與合作。 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曾萍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江西省科協將科協工作積極融入江西省委省政府中心大局,打造跨界融合、開放合作的人才與科技賦能平臺,為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期待青年人才與江西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科技交流與項目合作,將更多的專利成果在江西落地轉化,共同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過去3年,盡管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和發展不均衡性,但我國食品工業仍在全面貫徹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廣大食品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奮斗。面對新發展階段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探究食品產業亟待破解的核心問題,凝練新時代食品科學研究的目標與導向。“對于新時代的年輕食品人來說,大家在深入領會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要以老一輩優秀食品人為榜樣,著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邵薇對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提出三點期望: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做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食品人;要甘于奉獻,勇于挑戰,實現從0到1的突破;要銳意進取,以創新思維回答時代之問,強化食品科學對產業實踐的科技支撐。 前瞻引領
院士專家報告打開創新思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教授圍繞“從‘藏糧于地’到‘藏食于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到“大食物觀”,是從國家戰略層面頂層設計,居安思危,確保中國食物和食品供給安全。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要深入合作,把更多的食物、食材制作成豐富多彩的、深受消費者青睞的食品,確保人民群眾平時吃得好,吃出幸福感,吃出健康,遇到突發事件時也能夠有的吃、吃得飽、吃得好。“僅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還是不夠的,還要‘藏食于民’。”孫寶國指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食于民”,都是未來確保中國食物和食品供給安全的重要舉措,要把“藏食于民”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他鼓勵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要“急國家所急、急企業所急”,發現和解決企業和社會急難愁盼的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明勇教授分享了食源性多糖結構表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現狀和進展。他指出,膳食結構不合理是誘發諸多慢病、影響現代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有效補充膳食纖維是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的重要方式。多糖是構成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在營養代謝及生理調節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多糖結構的復雜性、結構理論的局限性以及生物活性作用機制的不確定性,導致當前多糖研究遠落后于蛋白質與核酸研究。目前,在多糖研究方面存在多糖構效關系、作用機制不清晰等諸多問題。“面對多糖研究領域尚需解決的科學問題,科技界應在創建針對性更強、更適合多糖結構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上取得突破。”謝明勇如是表示。 膳食營養與免疫平衡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南開大學特聘杰出教授王碩圍繞“膳食組分免疫調控及疾病預防與干預”的主題進行了詳細介紹。他指出,膳食營養與機體代謝和穩態平衡關系密切,影響多組織、器官的健康和疾病發展。研究膳食營養組分對健康機體免疫穩態的影響,闡明膳食營養的免疫調節及免疫介導的疾病預防與干預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他認為,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挖掘主流膳食營養物質及膳食成分的潛在免疫調控功效;研究不同營養組分對多組織器官健康及免疫穩態的影響等。王碩分享了EGCG這種綠茶活性物質的研究思路,指引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從細節找思路、做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毛相朝教授對海洋酶學基礎與生物制造進行了深入介紹。他指出,海洋食品加工是漁業產業鏈的核心,以酶為核心的生物加工方式是實現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徑。為解決海洋食品酶學與生物制造在初級加工品質保持、宏量組分酶法加工、痕量組分生物合成等方面問題,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構建了水產品加工酶數據庫,為實現特定結構水產品營養成分的生物加工提供了核心工具。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志宏研究員就“基于高質量腸道微生物基因組評價益生菌功能的新進展”作報告。他針對有限質量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的現狀,提出了精細化宏基因組組裝策略,建立了超高質量腸道菌群基因組集,將現有高質量基因組數量提高了1倍,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的代謝基因簇、噬菌體和插入序列分別得到顯著提升。 陜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國梁教授圍繞納米孔單分子檢測設備研發及應用研究展開介紹。他介紹,《“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快推動以單分子測序技術為代表的生物檢測技術創新。單分子納米孔檢測技術具有無需標記、靈敏度高等諸多優勢。多重危害物快速檢測是食品安全檢測的迫切需求也是難點,針對這一現狀,研究團隊近期開展了基于可編程納米孔 DNA 發夾探針的多重危害物靈敏便攜檢測等相關工作。 此次論壇還邀請了食品及相關領域專家及全國食品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圍繞當前食品科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動態、熱點科研領域研究進展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會議圍繞食品組分與營養、食品與腸道菌群、食品加工與制造、食品生物化學、食品科學研究的新方法、食品微生物學、食品貯藏與保鮮、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食品安全與品質控制、食品風味化學與感官評價等主題,設置10個專題近130個報告。專題報告內容大多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聚焦食品科學的前沿基礎研究,展現了各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進展。
食品青年才俊要以創新思維回答時代之問 南昌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代表承辦方致辭時表示,南昌大學從1993年到2022年走過了三校融合、建設發展、內涵發展的三個“十年”,構建了“三位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南昌大學把骨干學科——食品學科特別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點,予以大力支持,食品學科穩步向前發展,形成了以院士、杰青、萬人等中青年學術骨干為中堅力量的研究隊伍。羅嗣海指出,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為國內食品領域青年學者們提供了專業化、深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對推進學科進步、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論壇的品牌和影響力日益凸顯。期待借助論壇這一平臺,促進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的深入交流與合作。 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曾萍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江西省科協將科協工作積極融入江西省委省政府中心大局,打造跨界融合、開放合作的人才與科技賦能平臺,為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期待青年人才與江西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科技交流與項目合作,將更多的專利成果在江西落地轉化,共同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過去3年,盡管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和發展不均衡性,但我國食品工業仍在全面貫徹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廣大食品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奮斗。面對新發展階段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探究食品產業亟待破解的核心問題,凝練新時代食品科學研究的目標與導向。“對于新時代的年輕食品人來說,大家在深入領會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要以老一輩優秀食品人為榜樣,著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邵薇對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提出三點期望: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做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食品人;要甘于奉獻,勇于挑戰,實現從0到1的突破;要銳意進取,以創新思維回答時代之問,強化食品科學對產業實踐的科技支撐。 前瞻引領
院士專家報告打開創新思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教授圍繞“從‘藏糧于地’到‘藏食于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到“大食物觀”,是從國家戰略層面頂層設計,居安思危,確保中國食物和食品供給安全。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要深入合作,把更多的食物、食材制作成豐富多彩的、深受消費者青睞的食品,確保人民群眾平時吃得好,吃出幸福感,吃出健康,遇到突發事件時也能夠有的吃、吃得飽、吃得好。“僅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還是不夠的,還要‘藏食于民’。”孫寶國指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食于民”,都是未來確保中國食物和食品供給安全的重要舉措,要把“藏食于民”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他鼓勵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要“急國家所急、急企業所急”,發現和解決企業和社會急難愁盼的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明勇教授分享了食源性多糖結構表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現狀和進展。他指出,膳食結構不合理是誘發諸多慢病、影響現代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有效補充膳食纖維是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的重要方式。多糖是構成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在營養代謝及生理調節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多糖結構的復雜性、結構理論的局限性以及生物活性作用機制的不確定性,導致當前多糖研究遠落后于蛋白質與核酸研究。目前,在多糖研究方面存在多糖構效關系、作用機制不清晰等諸多問題。“面對多糖研究領域尚需解決的科學問題,科技界應在創建針對性更強、更適合多糖結構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上取得突破。”謝明勇如是表示。 膳食營養與免疫平衡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南開大學特聘杰出教授王碩圍繞“膳食組分免疫調控及疾病預防與干預”的主題進行了詳細介紹。他指出,膳食營養與機體代謝和穩態平衡關系密切,影響多組織、器官的健康和疾病發展。研究膳食營養組分對健康機體免疫穩態的影響,闡明膳食營養的免疫調節及免疫介導的疾病預防與干預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他認為,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挖掘主流膳食營養物質及膳食成分的潛在免疫調控功效;研究不同營養組分對多組織器官健康及免疫穩態的影響等。王碩分享了EGCG這種綠茶活性物質的研究思路,指引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從細節找思路、做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毛相朝教授對海洋酶學基礎與生物制造進行了深入介紹。他指出,海洋食品加工是漁業產業鏈的核心,以酶為核心的生物加工方式是實現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徑。為解決海洋食品酶學與生物制造在初級加工品質保持、宏量組分酶法加工、痕量組分生物合成等方面問題,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構建了水產品加工酶數據庫,為實現特定結構水產品營養成分的生物加工提供了核心工具。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志宏研究員就“基于高質量腸道微生物基因組評價益生菌功能的新進展”作報告。他針對有限質量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的現狀,提出了精細化宏基因組組裝策略,建立了超高質量腸道菌群基因組集,將現有高質量基因組數量提高了1倍,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的代謝基因簇、噬菌體和插入序列分別得到顯著提升。 陜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國梁教授圍繞納米孔單分子檢測設備研發及應用研究展開介紹。他介紹,《“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快推動以單分子測序技術為代表的生物檢測技術創新。單分子納米孔檢測技術具有無需標記、靈敏度高等諸多優勢。多重危害物快速檢測是食品安全檢測的迫切需求也是難點,針對這一現狀,研究團隊近期開展了基于可編程納米孔 DNA 發夾探針的多重危害物靈敏便攜檢測等相關工作。 此次論壇還邀請了食品及相關領域專家及全國食品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圍繞當前食品科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動態、熱點科研領域研究進展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會議圍繞食品組分與營養、食品與腸道菌群、食品加工與制造、食品生物化學、食品科學研究的新方法、食品微生物學、食品貯藏與保鮮、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食品安全與品質控制、食品風味化學與感官評價等主題,設置10個專題近130個報告。專題報告內容大多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聚焦食品科學的前沿基礎研究,展現了各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