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 近期,我國首個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在網絡首發,對HMOs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國外應用與管理情況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歸納和梳理。針對我國發布的科學共識,對其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供大家參考。
1、食品添加劑相關
我國發布的食品添加劑相關的科學共識包括《“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和《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三篇。
1.1“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 《“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指出我國對各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劑量都制定了嚴格、詳細的標準,按規定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經過了全方位的科學、嚴格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按照國家規定的品種和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共識還指出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工業明膠等,都是非食用的“非法添加物”,不是國家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此外,共識還就常見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甜味劑、著色劑、增稠劑等食品添加劑進行了簡要介紹。 1.2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 《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指出,甜味劑的安全性基于嚴格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已得到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權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肯定,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合理使用甜味劑能提供甜味,有利于控制能量攝入,但飲食健康的關鍵是合理膳食、吃動平衡,不應夸大甜味劑的作用。此外,共識還指出,甜味劑有助于降低齲齒發生風險,也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豐富食物選擇。 1.3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 《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指出,赤蘚糖醇是一種四碳多元醇,作為一種天然甜味劑,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具有低能量、高耐受量等特性,在口腔保護方面也有積極意義。目前赤蘚糖醇的工業化生產以微生物發酵法為主。共識認為,赤蘚糖醇的安全性受到廣泛認可,目前已通過CAC、美國、歐盟、澳新等的安全性評估,可作為食品添加劑應用于生產中。共識還指出,我國已構建赤蘚糖醇生產和使用標準體系,允許在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最后共識強調,過量攝入赤蘚糖醇可能引起部分敏感人群腸胃不適,建議加強對其安全性的持續性評估,制定我國赤蘚糖醇的使用量標準。 2、原料和產品相關 食品原料和產品相關的科學共識包括《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年版)》、《膳食纖維定義與來源科學共識(2021)》、《全谷物與健康的科學共識(2021)》、《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和《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2022年版)》五篇。 2.1益生菌的科學共識 《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年版)》認為,目前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國內外權威機構的認可,其標準法規體系的完善需要扎實的科學基礎為支撐。人類對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評價是一個長期、嚴謹、科學的過程,需要加強公眾科普教育,科學合理消費益生菌相關產品。共識指出益生菌最核心特征是有益健康的功能屬性,目前已證實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體胃腸道健康。在我國食品中益生菌主要應用于發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飲料和奶酪)、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固體飲料、壓片糖果、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最后,《共識》還言明,益生菌行業的科技含量高,企業發展需嚴守道德門檻,行業需加強消費者科普教育,讓消費者理性選擇益生菌相關產品。 2.2膳食纖維的科學共識 《膳食纖維定義與來源科學共識(2021)》將膳食纖維的定義更新為: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從植物中提取或直接合成的聚合度≥3、可食用的、不能被人體小腸消化吸收的、對人體有健康意義的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其來源包括三種:天然存在于植物中;通過物理的、化學的、酶的方法從植物中提取獲得;通過合成獲得。共識指出,膳食纖維可促進排便,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增加有益菌的數量或活性等。最后,共識根據當前的科學證據,提出建議的新型膳食纖維名單。 2.3全谷物的科學共識 《全谷物與健康的科學共識(2021)》指出,谷物是重要的膳食組成部分。根據加工程度不同,谷物可分為精制谷物和全谷物。全谷物的特點是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麩皮,且相對比例與完整谷物相同。全谷物含有豐富的可發酵膳食纖維,例如,燕麥和青稞中的β-葡聚糖,這些成分不僅可以改善便秘,刺激腸道有益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生長,還可促進腸道菌群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從而降低腸道疾病風險。除此之外,共識還指出,食用全谷物有助于維持健康體重,還可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的患病風險。 2.4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 《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指出,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第三的固體成分,在支持嬰幼兒特征腸道菌群建立和免疫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攝入含有HMOs的食品的嬰幼兒的腸道菌群構成與母乳喂養兒更為相似;攝人HMOs還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患病率。在相關食品中添加HMOs,有利于改善嬰幼兒的營養健康狀況,也對其他人群健康有益。共識還指出,目前HMOs已在歐盟、美國、澳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批準和/或上市使用。其生產方式主要以微生物發酵法為主,產品結構與母乳中的HMOs完全一致。相關臨床人群實驗和動物毒理實驗以及多年使用歷史均證明其用于嬰幼兒配方食品等是安全的。 2.5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 《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2022年版)》指出,植物基食品的概念與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素食、齋食等植物性食品有明顯區別,是具有類似動物性食品品質特征和滿足消費者營養需求的新品類。發展植物基食品,有助于優化居民膳食結構和提升營養健康水平,實現食物資源高效利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此外,《共識》還指出植物基食品的加工要實現蛋白優質、營養豐富、質構擬真、風味優良、色澤相似等方面。最后,共識強調,目前植物基食品尚無國家標準可依,在監管方面痛點逐漸顯現,應加強對植物基食品行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助推我國植物基食品產業髙質量發展。 3、其他 除了上述共識外,中國營養學會還發布了《營養素補充劑使用科學共識》,對大眾健康和營養素補充劑行為提供指導。共識研究了維生素 A、維生素 D、維生素 E、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維生素 C、葉酸和鈣、鐵、鋅、硒 11 種微量營養素,對營養素的傳統生理功能及營養素補充對營養缺乏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進行了總結。共識指出,補充維生素A可能輔助改善兒童腹瀉、貧血等癥狀;補充維生素D可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補充維生素E可能降低心肌梗死發病風險;補充維生素B1可能對神經病理癥狀有改善;補充維生素B2可能對特定人群有降血壓的作用;補充葉酸可能對降低新生兒低出生體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的發送風險;補充維生素C可能具有輔助治療感冒、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等作用;補充鈣可能具有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作用;補充鐵除了改善貧血外,還可能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具有改善作用;補充鋅可能對兒童腹瀉、肺炎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等;補充硒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等。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2年發布了一個突破性科學共識成果——《乳脂肪球膜及其配料的科學共識》,共識明確指出,嬰幼兒配方乳粉中添加“富含乳脂肪球膜的乳清蛋白粉”,可促進嬰兒大腦認知發育、增強嬰兒免疫力。乳脂肪球膜科學共識的發布不僅為我國嬰幼兒群體的營養改善相關研究提供方向,同時也為我國嬰配食品行業創新發展和相關行業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 4、總結 目前發布的科學共識共10篇左右,很多行業暫未有法規監管,科學共識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也為其所在行業的監管提供了科學方向,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1.1“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 《“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指出我國對各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劑量都制定了嚴格、詳細的標準,按規定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經過了全方位的科學、嚴格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按照國家規定的品種和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共識還指出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工業明膠等,都是非食用的“非法添加物”,不是國家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此外,共識還就常見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甜味劑、著色劑、增稠劑等食品添加劑進行了簡要介紹。 1.2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 《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指出,甜味劑的安全性基于嚴格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已得到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權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肯定,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合理使用甜味劑能提供甜味,有利于控制能量攝入,但飲食健康的關鍵是合理膳食、吃動平衡,不應夸大甜味劑的作用。此外,共識還指出,甜味劑有助于降低齲齒發生風險,也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豐富食物選擇。 1.3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 《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指出,赤蘚糖醇是一種四碳多元醇,作為一種天然甜味劑,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具有低能量、高耐受量等特性,在口腔保護方面也有積極意義。目前赤蘚糖醇的工業化生產以微生物發酵法為主。共識認為,赤蘚糖醇的安全性受到廣泛認可,目前已通過CAC、美國、歐盟、澳新等的安全性評估,可作為食品添加劑應用于生產中。共識還指出,我國已構建赤蘚糖醇生產和使用標準體系,允許在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最后共識強調,過量攝入赤蘚糖醇可能引起部分敏感人群腸胃不適,建議加強對其安全性的持續性評估,制定我國赤蘚糖醇的使用量標準。 2、原料和產品相關 食品原料和產品相關的科學共識包括《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年版)》、《膳食纖維定義與來源科學共識(2021)》、《全谷物與健康的科學共識(2021)》、《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和《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2022年版)》五篇。 2.1益生菌的科學共識 《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年版)》認為,目前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國內外權威機構的認可,其標準法規體系的完善需要扎實的科學基礎為支撐。人類對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評價是一個長期、嚴謹、科學的過程,需要加強公眾科普教育,科學合理消費益生菌相關產品。共識指出益生菌最核心特征是有益健康的功能屬性,目前已證實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體胃腸道健康。在我國食品中益生菌主要應用于發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飲料和奶酪)、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固體飲料、壓片糖果、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最后,《共識》還言明,益生菌行業的科技含量高,企業發展需嚴守道德門檻,行業需加強消費者科普教育,讓消費者理性選擇益生菌相關產品。 2.2膳食纖維的科學共識 《膳食纖維定義與來源科學共識(2021)》將膳食纖維的定義更新為: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從植物中提取或直接合成的聚合度≥3、可食用的、不能被人體小腸消化吸收的、對人體有健康意義的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其來源包括三種:天然存在于植物中;通過物理的、化學的、酶的方法從植物中提取獲得;通過合成獲得。共識指出,膳食纖維可促進排便,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增加有益菌的數量或活性等。最后,共識根據當前的科學證據,提出建議的新型膳食纖維名單。 2.3全谷物的科學共識 《全谷物與健康的科學共識(2021)》指出,谷物是重要的膳食組成部分。根據加工程度不同,谷物可分為精制谷物和全谷物。全谷物的特點是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麩皮,且相對比例與完整谷物相同。全谷物含有豐富的可發酵膳食纖維,例如,燕麥和青稞中的β-葡聚糖,這些成分不僅可以改善便秘,刺激腸道有益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生長,還可促進腸道菌群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從而降低腸道疾病風險。除此之外,共識還指出,食用全谷物有助于維持健康體重,還可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的患病風險。 2.4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 《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學共識》指出,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第三的固體成分,在支持嬰幼兒特征腸道菌群建立和免疫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攝入含有HMOs的食品的嬰幼兒的腸道菌群構成與母乳喂養兒更為相似;攝人HMOs還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患病率。在相關食品中添加HMOs,有利于改善嬰幼兒的營養健康狀況,也對其他人群健康有益。共識還指出,目前HMOs已在歐盟、美國、澳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批準和/或上市使用。其生產方式主要以微生物發酵法為主,產品結構與母乳中的HMOs完全一致。相關臨床人群實驗和動物毒理實驗以及多年使用歷史均證明其用于嬰幼兒配方食品等是安全的。 2.5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 《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2022年版)》指出,植物基食品的概念與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素食、齋食等植物性食品有明顯區別,是具有類似動物性食品品質特征和滿足消費者營養需求的新品類。發展植物基食品,有助于優化居民膳食結構和提升營養健康水平,實現食物資源高效利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此外,《共識》還指出植物基食品的加工要實現蛋白優質、營養豐富、質構擬真、風味優良、色澤相似等方面。最后,共識強調,目前植物基食品尚無國家標準可依,在監管方面痛點逐漸顯現,應加強對植物基食品行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助推我國植物基食品產業髙質量發展。 3、其他 除了上述共識外,中國營養學會還發布了《營養素補充劑使用科學共識》,對大眾健康和營養素補充劑行為提供指導。共識研究了維生素 A、維生素 D、維生素 E、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維生素 C、葉酸和鈣、鐵、鋅、硒 11 種微量營養素,對營養素的傳統生理功能及營養素補充對營養缺乏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進行了總結。共識指出,補充維生素A可能輔助改善兒童腹瀉、貧血等癥狀;補充維生素D可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補充維生素E可能降低心肌梗死發病風險;補充維生素B1可能對神經病理癥狀有改善;補充維生素B2可能對特定人群有降血壓的作用;補充葉酸可能對降低新生兒低出生體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的發送風險;補充維生素C可能具有輔助治療感冒、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等作用;補充鈣可能具有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作用;補充鐵除了改善貧血外,還可能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具有改善作用;補充鋅可能對兒童腹瀉、肺炎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等;補充硒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等。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2年發布了一個突破性科學共識成果——《乳脂肪球膜及其配料的科學共識》,共識明確指出,嬰幼兒配方乳粉中添加“富含乳脂肪球膜的乳清蛋白粉”,可促進嬰兒大腦認知發育、增強嬰兒免疫力。乳脂肪球膜科學共識的發布不僅為我國嬰幼兒群體的營養改善相關研究提供方向,同時也為我國嬰配食品行業創新發展和相關行業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 4、總結 目前發布的科學共識共10篇左右,很多行業暫未有法規監管,科學共識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也為其所在行業的監管提供了科學方向,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