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貿易摩擦促使國內對高精尖領域卡脖子環節極為重視,而俄烏沖突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將進一步深化,可能提升到要求產業鏈全面自主可控的水平。
對于能源化工行業來說,我國最大的短板就在于原料自給率,2021年國內原油進口5.1億噸,進口依賴度72%。隨著2021年以來傳統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國內煤化工產業可能將迎來新一輪景氣周期。
戰略意義凸顯
我國是典型的多煤少氣貧油的國家, 2021年我國加工原油超過7億噸,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加工國。然而我國石化化工行業發展并不是依靠資源優勢,而是憑借龐大的消費市場、較低的人工成本和不斷突破的自主技術,過去幾年,我國的原油進口依賴度都在70%左右。
反觀煤化工,由于煤炭本身并不是良好的化工原料,煤化工產品中所有的氫都來自 CO 與水的變換反應,原子經濟性很差,所以從產業分工的角度來看,我國并不需要發展煤化工。但是考慮到現實社會的復雜性,煤化工正是總書記所說的“吃飯的家伙”,是我國必須發展的產業。
所謂的煤化工是指以煤炭為原料,經過物理和化學反應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
煤化工起源于18世紀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建立焦化廠,廣泛應用于冶金、農業領域。煤化工一般可分為傳統煤化工和現代煤化工,其中傳統煤化工產品包括碳黑、PVC、合成氨等;而現代煤化工則以替代石油路線為基本目標,使用煤炭生產化學品,包括各類烯烴、芳烴、甲醇、乙醇、乙二醇、汽柴油、醋酸等。
上個世紀,煤化工使德國和南非在原油被斷供后內部仍能維持運行,沒有立刻崩潰。
俄烏沖突之后,建設全面安全的自主產業鏈可以說已經成為共識,煤化工行業對于我國的戰略意義再次凸顯,但目前我國煤制油和煤制烯烴及其他煤化工產品的產能還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據統計,到2019年,國內煤制烯烴的年產量為1276萬噸,煤制油的年產量為746萬噸;而國內烯烴消費總量達到6500萬噸以上,煤制烯烴的自給率在20%左右;同時成品油年產量約3.8億噸,凈出口量約3800萬噸,國內消費量達到約3.3億噸,國內煤制油的自給率只有3%不到。
2021年以來,煤化工產業在雙碳政策和穩增長之間搖擺,但現在出現了更高維度的驅動力,即產業鏈安全,因此國內煤化工行業可能迎來一輪新的發展。
兩大巨頭
2022年3月以來,布倫特原油已經突破 100 元/桶,如果沖突升級,油價甚至會進一步走高,后續即使戰爭結束,油價中樞預計也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油價維持高位大的同時,國內煤價受限,煤化工的成本比較優勢凸顯。
2022年2月底,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和《關于做好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秦皇島港下水煤(5500大卡)中長期交易價格為570~770元/噸(含稅),同時明確了下水煤合同基準價按 5500 大卡動力煤675元/噸執行。此時,雖然港口現貨煤價已突破900元/噸天花板價格,但仍舊受到政策的約束,煤價較難出現極端上漲情況。
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烴產品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石油。近年來,隨著現代煤化工以及原料輕質化路線的發展,我國煤制烯烴和烷烴脫氫制烯烴產能有所增加。盡管煤制烯烴、輕烴裂解產能增加,但短期內難改乙烯、丙烯等大宗化學品主要來自石油的生產路線。
2020年,我國乙烯產能按工藝占比統計,石油工藝占比達69%,丙烯產能石油工藝占比達56%,烯烴產品由石油路線定價。預計未來油價中樞維持高位,烯烴產品價格亦有望隨油價維持高位。
根據《中國進口乙烷裂解制乙烯產業發展機會》對相同烯烴,不同路徑原料成本的計算,原油價格在100美元/桶時,烯烴完全成本為8685元/噸,動力煤以坑口指導價不超過700元/噸計算,烯烴完全成本不高于6972元/噸,相比石腦油裂解路線,煤制烯烴成本低約1700元/噸,大幅優于石腦油裂解制烯烴路線。
因此,煤化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大概率將會放大。
在行業參與者中,寶豐能源是煤化工領域的核心企業,公司目前擁有120萬噸/年煤制聚烯烴和 400 萬噸/年焦炭產能,未來新建項目包括300萬噸/年煤焦化多聯產項目,寧東三期 100 萬噸/年煤制烯烴及C2-C5綜合利用制烯烴項目,內蒙古 400 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以及寧東四期 50 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
若規劃產能如期投產,未來公司將擁有 670 萬噸/年煤制烯烴產能和 700 萬噸/年焦炭產能,成長空間巨大。在原材料自給方面,寶豐目前三座煤礦在產,其中馬蓮臺煤礦產能 360 萬噸/年,紅四煤礦產能 240 萬噸/年,四股泉煤礦 120 萬噸/年,全年煤炭自給 720 萬噸,自給率超 40%。與其他煤制烯烴企業相比,公司成本低 1097 元/噸,優勢明顯。產業布局的前瞻性方面,寶豐早在2019 年就開始布局綠電電解水制綠氫,解決煤化工的綠色發展。在高油價的背景下,煤制烯烴的競爭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華魯恒升是成本優勢最強的煤化工企業之一,公司在工程技術及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能力使其在長期處于紅海競爭的煤化工行業中用有領先的 ROE水平,且業績穩定性穿越行業景氣波動。公司基于低成本煤氣化平臺的擴張提升,從上市初的單一氮肥企業成長為綜合性煤化工龍頭,下游領域覆蓋衣食住行四大需求,并已進入新一輪下游延伸的資本開支期。尤其是公司基于煤氣化成本優勢切入新能源材料賽道,30 萬噸碳酸二甲酯項目品質可達到電子級并已成功切入新能源客戶,未來還有擴產計劃,并有望重塑行業供給格局。德州本部還將持續延伸合成氣下游產品,而近年“走出去”的湖北荊州第二基地也進入建設期,基礎煤氣化平臺有序推進,下游產品方案也陸續出臺,將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
(圖片來源:veer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