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概述
(一)技術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為我國最北部的一個省份, 冬季長達6個月之久,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8℃,秸稈腐熟菌的活力受到了限制,嚴重的影響了寒地秸稈肥料化利用。東北農業大學李鳳蘭教授團隊建立了“東北農業大學生物菌劑研發中心”,開發低溫秸稈腐熟菌劑及寒地玉米秸稈腐熟制肥技術,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并且實現了技術的落地和推廣,有效的解決寒地玉米秸稈冬季不能發酵腐熟的瓶頸問題。在寒冷地區10月中旬,作物收獲后,外界環境最低溫度-42℃以上條件下,利用玉米秸稈,混合動物糞污(秸稈與糞便的重量比為1:3),添加低溫秸稈腐熟菌劑進行露天大規模堆肥處理,可以快速啟動秸稈腐熟進程,秸稈堆內70℃以上溫度持續一個半月,最高溫度可達90℃,秸稈腐熟3個月可以達到拋撒還田的要求。該技術操作簡單,四季均可作業。獲得秸稈生物有機肥可以用于農作物優質種植,是蔬菜花卉和水稻育苗基質的原料,該技術被《人民網》《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環境報》《黑龍江省新聞》《生活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并多次在《學習強國》的“強國號”中進行推送。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東北農業大學生物菌劑研發中心開發的低溫秸稈腐熟菌種已經實現小試生產,同企業共同研發形成了寒地秸稈腐熟菌劑,實現了菌劑的工廠化生產,產量達到在6000噸/年以上。該技術現為東北農業大學主推技術,已經在黑龍江、吉林、山東、江蘇、新疆和內蒙古等省份推廣,秸稈處理量在300萬噸/年以上,獲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該技術的推廣有助于實現綠色循環農業,保護黑土地,提升地力。 (三)提質增效情況 目前,我國每年畜禽糞污產生量約38億噸,但綜合利用率不足60%,我省共有2.579億畝耕地,會產生1.3億噸秸稈,立足該技術處理玉米秸稈,每噸秸稈腐熟后可以獲得0.5-0.7噸秸稈肥,成本約65元/畝;秸稈肥還田,可節省化肥和農藥25%以上;制作水稻和花卉蔬菜育苗土成本為150元/m3,銷售價在400元/ m3以上;加工成有機肥銷售,每噸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利潤非常可觀。 通過該技術在北方高寒地區推廣,實現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減少秸稈燃燒對大氣污染壓力,保證了環境健康;秸稈腐熟可以殺死秸稈和糞便中的害蟲和蟲卵、病原體等有害物,避免了病蟲害的爆發,獲得的秸稈肥有機質含量高,回田利用率高,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具有可持續性。 利用低溫腐熟菌劑及寒地玉米秸稈露天大規模制肥技術對玉米秸稈和動物糞污進行肥料化處理,有助于實現綠色循環農業,推動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糧食品質,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保障了食品和公共衛生安全。 (四)技術獲獎情況 1. 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改良鹽堿地及配套優質栽培模式集成與應用,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 2. 寒地瓜菜優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 3. 裝配式低能耗建筑技術在鄉村種養產業中的研究與應用,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 4. 農村秸稈發酵節能型旱廁,全國農村改廁技術產品創新大賽一等獎,2019。 二、技術要點 寒地玉米秸稈露天大規模生物制肥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具體制作規程如下: 在玉米收獲后,秸稈不需粉碎處理,對秸稈進行摟草、打包后,集中在田邊地頭,最好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進行秸稈腐熟。作物面積與秸稈腐熟堆的面積比為1000:1,即1000畝的作物秸稈,需要占地面積為1畝地的空間。采用“三明治”模式進行秸稈腐熟,即:一鋪,鋪上秸稈(30-50cm厚);兩撒,撒上固體秸稈腐熟菌劑和動物糞便(或者增氮劑);兩噴:噴上液體秸稈腐熟菌和水;層層疊加;調節水分至50-70%,腐熟過程中適當補水和動物糞尿湯,中間翻拋1次,發酵100天左右,即可腐熟成肥,獲得的有機肥可以直接拋撒還田。腐熟后的秸稈呈纖維狀,拋撒即碎。 來源:科技教育處、科技農業專班
(一)技術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為我國最北部的一個省份, 冬季長達6個月之久,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8℃,秸稈腐熟菌的活力受到了限制,嚴重的影響了寒地秸稈肥料化利用。東北農業大學李鳳蘭教授團隊建立了“東北農業大學生物菌劑研發中心”,開發低溫秸稈腐熟菌劑及寒地玉米秸稈腐熟制肥技術,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并且實現了技術的落地和推廣,有效的解決寒地玉米秸稈冬季不能發酵腐熟的瓶頸問題。在寒冷地區10月中旬,作物收獲后,外界環境最低溫度-42℃以上條件下,利用玉米秸稈,混合動物糞污(秸稈與糞便的重量比為1:3),添加低溫秸稈腐熟菌劑進行露天大規模堆肥處理,可以快速啟動秸稈腐熟進程,秸稈堆內70℃以上溫度持續一個半月,最高溫度可達90℃,秸稈腐熟3個月可以達到拋撒還田的要求。該技術操作簡單,四季均可作業。獲得秸稈生物有機肥可以用于農作物優質種植,是蔬菜花卉和水稻育苗基質的原料,該技術被《人民網》《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環境報》《黑龍江省新聞》《生活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并多次在《學習強國》的“強國號”中進行推送。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東北農業大學生物菌劑研發中心開發的低溫秸稈腐熟菌種已經實現小試生產,同企業共同研發形成了寒地秸稈腐熟菌劑,實現了菌劑的工廠化生產,產量達到在6000噸/年以上。該技術現為東北農業大學主推技術,已經在黑龍江、吉林、山東、江蘇、新疆和內蒙古等省份推廣,秸稈處理量在300萬噸/年以上,獲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該技術的推廣有助于實現綠色循環農業,保護黑土地,提升地力。 (三)提質增效情況 目前,我國每年畜禽糞污產生量約38億噸,但綜合利用率不足60%,我省共有2.579億畝耕地,會產生1.3億噸秸稈,立足該技術處理玉米秸稈,每噸秸稈腐熟后可以獲得0.5-0.7噸秸稈肥,成本約65元/畝;秸稈肥還田,可節省化肥和農藥25%以上;制作水稻和花卉蔬菜育苗土成本為150元/m3,銷售價在400元/ m3以上;加工成有機肥銷售,每噸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利潤非常可觀。 通過該技術在北方高寒地區推廣,實現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減少秸稈燃燒對大氣污染壓力,保證了環境健康;秸稈腐熟可以殺死秸稈和糞便中的害蟲和蟲卵、病原體等有害物,避免了病蟲害的爆發,獲得的秸稈肥有機質含量高,回田利用率高,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具有可持續性。 利用低溫腐熟菌劑及寒地玉米秸稈露天大規模制肥技術對玉米秸稈和動物糞污進行肥料化處理,有助于實現綠色循環農業,推動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糧食品質,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保障了食品和公共衛生安全。 (四)技術獲獎情況 1. 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改良鹽堿地及配套優質栽培模式集成與應用,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 2. 寒地瓜菜優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 3. 裝配式低能耗建筑技術在鄉村種養產業中的研究與應用,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 4. 農村秸稈發酵節能型旱廁,全國農村改廁技術產品創新大賽一等獎,2019。 二、技術要點 寒地玉米秸稈露天大規模生物制肥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具體制作規程如下: 在玉米收獲后,秸稈不需粉碎處理,對秸稈進行摟草、打包后,集中在田邊地頭,最好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進行秸稈腐熟。作物面積與秸稈腐熟堆的面積比為1000:1,即1000畝的作物秸稈,需要占地面積為1畝地的空間。采用“三明治”模式進行秸稈腐熟,即:一鋪,鋪上秸稈(30-50cm厚);兩撒,撒上固體秸稈腐熟菌劑和動物糞便(或者增氮劑);兩噴:噴上液體秸稈腐熟菌和水;層層疊加;調節水分至50-70%,腐熟過程中適當補水和動物糞尿湯,中間翻拋1次,發酵100天左右,即可腐熟成肥,獲得的有機肥可以直接拋撒還田。腐熟后的秸稈呈纖維狀,拋撒即碎。 來源:科技教育處、科技農業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