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國際貿易的高速發展,通過進境貨物、運輸工具和入境人員攜帶物、郵寄物等方式傳帶外來有害生物的風險越來越大,給我國農林業生產安全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研究,世界各國每年因外來有害生物和物種入侵造成4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十三五”期間,我國海關在口岸累計截獲植物有害生物高達8858種、逾360萬次。下面,由小編帶您了解一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相關知識。
基本概念
植物有害生物
泛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植物及其產品的任何生物,即任何對植物或植物產品有害的植物、動物或病原體的種、株(品)系或生物型。
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是指對受其威脅的地區具有潛在經濟重要性,但尚未在該地區發生,或雖已發生但分布不廣并進行官方控制的植物有害生物。
基本類別
相關文獻資料將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分為3大類別,即檢疫性植物病原物、檢疫性害蟲和檢疫性雜草。
其中檢疫性植物病原物主要劃分為真菌、原核生物、病毒及類病毒、線蟲等類群。
接下來,本文將對檢疫性植物病原物的相關類別一一舉例說明。
真菌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真菌有127種。本文以小麥矮腥黑穗病菌為例。 學名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分類地位 真菌界、擔子菌門、黑粉菌綱、腥黑粉菌目、腥黑粉菌科、腥黑粉菌屬。 寄主 限于禾本科,主要危害小麥屬,而大麥屬中的普通大麥及黑麥也受害,迄今已知禾本科有18個屬受害。冰草屬為天然發病的主要禾本科寄主。 分布 亞洲部分國家(日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部分州、阿根廷、烏拉圭。 危害 主要危害冬小麥,病穗有魚腥臭味。感染了矮腥黑穗病的小麥植株的主要特征為: 極度矮化,矮化幅度為25%~66%; 分粟較多,每株分蘗可達30個左右,甚至多達40個; 病穗異常,每個小穗上常有5~7粒病粒; 產量銳減,1962年美國的蒙大拿州斯佩爾小麥產區的小麥染上此病后,使當年冬小麥減產68.7%。 原核生物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原核生物有59種。本文以梨火疫病菌為例。 學名 Erwinia amylovora ( Burrill ) Winslow et al. 分類地位 原生生物界、薄壁菌門、腸桿菌科、歐文氏菌屬。 寄主 寄主范圍很廣,能危害梨、蘋果、山楂、木栒子、李等40多屬220多種植物,大部分屬于薔薇科,以梨屬、蘋果屬、山楂屬為主。 分布 最早發生于美國東南部,至20世紀初隨著日益增長的世界性貿易而人為地向各國傳播。至今已在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非洲40余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梨火疫病。 危害 梨火疫病是存在于薔薇科仁果類果樹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梨火疫病主要危害花、葉和嫩枝,同時也發生在果實、枝條和樹干上,可導致一棵多年生的梨樹或蘋果樹在幾周內死亡。 病毒及類病毒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病毒及類病毒有41種。本文以番茄環斑病毒為例。 學名 Tomato ring spot virus, ToRSV 分類地位 細菌界、豇豆花葉病毒科、線蟲傳多面體病毒屬。 寄主 寄主范圍廣,人工接種可侵染35科105屬157種以上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自然界多發生在觀賞植物、木本、果樹和草本植物上,常見的自然寄主有葡萄、桃、李、櫻桃、蘋果、榆樹、懸鉤子、玫瑰、天竺葵、唐菖蒲、水仙、大麗花、千日紅、接骨木、蘭花、大豆、菜豆、煙草、黃瓜、番茄以及果園雜草(如蒲公英、繁縷)等。 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美溫帶地區。此外歐洲、南美洲一些國家以及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臺灣)也有分布。 危害 由于番茄環斑病毒寄主范圍廣,可以危害許多重要的經濟作物,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是北美發生最嚴重的植物病毒病之一。 線蟲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植物線蟲有20種。本文以松材線蟲為例。 學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ührer ) Nickle 分類地位 蠕形動物門、線蟲綱、滑刃目、滑刃科、傘滑刃屬。 寄主 松樹。 分布 在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中國等國均有發生,但危害程度不一,其中以日本受害最為嚴重。國內1982年首次在南京中山陵地區發現,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又相繼在江蘇、安徽、山東、浙江、廣東、湖北、湖南、臺灣、香港等省(區)等許多地區發生并流行成災。 危害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枯萎病,是一種毀滅性蟲害。它是通過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傳播于松樹體內,從而引發松樹病害。被松材線蟲感染后的松樹,針葉呈黃褐色或紅褐色、萎蔫下垂,樹脂分泌停止,在樹干上可觀察到天牛侵入孔或產卵痕跡,病樹整株干枯死亡,最終腐爛。 供稿單位:濟南海關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真菌有127種。本文以小麥矮腥黑穗病菌為例。 學名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分類地位 真菌界、擔子菌門、黑粉菌綱、腥黑粉菌目、腥黑粉菌科、腥黑粉菌屬。 寄主 限于禾本科,主要危害小麥屬,而大麥屬中的普通大麥及黑麥也受害,迄今已知禾本科有18個屬受害。冰草屬為天然發病的主要禾本科寄主。 分布 亞洲部分國家(日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部分州、阿根廷、烏拉圭。 危害 主要危害冬小麥,病穗有魚腥臭味。感染了矮腥黑穗病的小麥植株的主要特征為: 極度矮化,矮化幅度為25%~66%; 分粟較多,每株分蘗可達30個左右,甚至多達40個; 病穗異常,每個小穗上常有5~7粒病粒; 產量銳減,1962年美國的蒙大拿州斯佩爾小麥產區的小麥染上此病后,使當年冬小麥減產68.7%。 原核生物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原核生物有59種。本文以梨火疫病菌為例。 學名 Erwinia amylovora ( Burrill ) Winslow et al. 分類地位 原生生物界、薄壁菌門、腸桿菌科、歐文氏菌屬。 寄主 寄主范圍很廣,能危害梨、蘋果、山楂、木栒子、李等40多屬220多種植物,大部分屬于薔薇科,以梨屬、蘋果屬、山楂屬為主。 分布 最早發生于美國東南部,至20世紀初隨著日益增長的世界性貿易而人為地向各國傳播。至今已在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非洲40余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梨火疫病。 危害 梨火疫病是存在于薔薇科仁果類果樹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梨火疫病主要危害花、葉和嫩枝,同時也發生在果實、枝條和樹干上,可導致一棵多年生的梨樹或蘋果樹在幾周內死亡。 病毒及類病毒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病毒及類病毒有41種。本文以番茄環斑病毒為例。 學名 Tomato ring spot virus, ToRSV 分類地位 細菌界、豇豆花葉病毒科、線蟲傳多面體病毒屬。 寄主 寄主范圍廣,人工接種可侵染35科105屬157種以上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自然界多發生在觀賞植物、木本、果樹和草本植物上,常見的自然寄主有葡萄、桃、李、櫻桃、蘋果、榆樹、懸鉤子、玫瑰、天竺葵、唐菖蒲、水仙、大麗花、千日紅、接骨木、蘭花、大豆、菜豆、煙草、黃瓜、番茄以及果園雜草(如蒲公英、繁縷)等。 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美溫帶地區。此外歐洲、南美洲一些國家以及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臺灣)也有分布。 危害 由于番茄環斑病毒寄主范圍廣,可以危害許多重要的經濟作物,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是北美發生最嚴重的植物病毒病之一。 線蟲 我國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檢疫性植物線蟲有20種。本文以松材線蟲為例。 學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ührer ) Nickle 分類地位 蠕形動物門、線蟲綱、滑刃目、滑刃科、傘滑刃屬。 寄主 松樹。 分布 在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中國等國均有發生,但危害程度不一,其中以日本受害最為嚴重。國內1982年首次在南京中山陵地區發現,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又相繼在江蘇、安徽、山東、浙江、廣東、湖北、湖南、臺灣、香港等省(區)等許多地區發生并流行成災。 危害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枯萎病,是一種毀滅性蟲害。它是通過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傳播于松樹體內,從而引發松樹病害。被松材線蟲感染后的松樹,針葉呈黃褐色或紅褐色、萎蔫下垂,樹脂分泌停止,在樹干上可觀察到天牛侵入孔或產卵痕跡,病樹整株干枯死亡,最終腐爛。 供稿單位:濟南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