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唐湘如團隊在香稻高產抗逆栽培調控取得新進展并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篇。
農學院碩士研究生洪衛源、陳用建和21屆博士畢業生黃穗華為共同第一作者,在農林科學領域TOP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一區,IF2020 =5.124)上發表了題為“Optimization of nitrogen–silicon (N-Si) fertilization for grai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early-season indica fragrant rice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的論文 (論文在線網址:https://doi.org/10.1016/j.eja.2022.126508)。針對華南雙季稻區的早季香稻種植因多雨和臺風天氣常發生而導致的產量和倒伏問題嚴重,本研究探討了氮-硅施肥調控不同種植方式下的產量和抗倒伏能力。研究表明:與人工移栽相比較,機械種植方式要提高產量和增強抗倒伏能力對氮-硅的精確施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氮肥施用可以增加植株生物量、葉面積指數和凈光合速率,影響產量構成因素,最終增加產量。但是,同時也提高了株高、莖稈氮含量和穗干重占比,降低了植株抗折力和莖稈纖維素與木質素含量,使得倒伏系數增加。而施用硅肥能夠緩解因施氮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
農學院碩士研究生姜燁和21屆博士畢業生黃穗華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權威Top期刊Antioxidants(醫學二區, IF2020 =6.313)上發表了題為“Effect of Exogenous Melatonin Application on the Grain Yield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Aromatic Rice under Combined Lead–Cadmium Stress” 的研究論文(論文在線網址:https://doi.org/10.3390/antiox11040776)。針對香稻高產抗逆栽培生理研究和栽培新技術創建,本研究探討了外源生長調劑物質應用(褪黑素)對鎘鉛復合脅迫下的栽培調控機理。研究表明適宜的外源褪黑素水平能降低香稻籽粒鉛含量和提高香稻產量。外源性褪黑素通過降低H2O2和丙二醛的積累,影響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和葉片氨基酸代謝等緩解鎘鉛復合脅迫。
唐湘如團隊的青年教師莫釗文博士為以上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2019B020221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971843)和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20KJ105)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