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濟利益驅動的食品摻假使假(EMA)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破壞公平競爭的正常市場秩序,給食品監管帶來挑戰。中國檢科院在國內率先系統開展了“食品真實屬性表征與品質識別”的科研攻關,改善了該領域方法缺乏、標準缺失的局面,助力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提升。
2022年3·15晚會曝光了某些粉條商家以低價木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冒充高價紅薯淀粉的亂象。3·15晚會之后,檢科院陸續收到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和食品企業的相關檢測業務咨詢和淀粉制品樣品,陳穎首席專家團隊利用其在該領域的科研成果,積極為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的淀粉摻假鑒別提供技術支撐。
陳穎首席專家團隊研發了紅薯、木薯、馬鈴薯、玉米、藕、山藥、葛根、豌豆、綠豆及小麥等10種常見食用淀粉的實時熒光PCR檢測系列方法。該系列方法與常用的物理化學方法相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重現性好,判定結果不受操作者主觀性和加工工藝等諸多因素影響,易于推廣。目前該系列方法標準已經報批,標準發布后可用于食用淀粉類制品的真實性檢測,為全系統查處違法違規產品提供技術支撐,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
同時,該團隊研發的淀粉物種成分高通量測序(NGS)方法正在申請檢驗方法國家標準。該方法通過單次檢測即可同時鑒定出淀粉中常見摻假植物源性成分,突破了單物種檢測的局限性,極大提高了檢測通量;并且可以有效鑒別出未知物種,實現摻假成分的非靶向篩查,突破了“黑箱”檢測的難題。食品中未知摻假物的非靶向篩查是《“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的重點發展技術,將有效提升食品監管中的未知摻假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
檢科院通過多年的積淀,在食品真實性鑒別方面帶動并引領了該領域檢測技術從無到有到強的深入研究,為打擊假冒偽劣食品、保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下一步,檢科院將積極申請加掛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真實性研究中心,充分發揮市場監管工作中的科技力量,讓科技成為食品監管的“前哨”,為全國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