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品質研究與新品種選育團隊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合作在食品科學領域頂級期刊《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全面綜述(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發表綜述性論文,闡明小麥營養品質研究的重要意義,并系統綜述了當前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據何中虎研究員介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已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出品質和健康,因此有必要加強小麥營養品質研究。
該文詳細分析了小麥中天然活性成分的含量分布、分析方法和決定因素,指出麥類作物特有的抗炎成分烷基間苯二酚含量主要由基因型決定,具有較大研究和育種應用價值;綜述了常見加工過程對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響,證明酚酸等小麥主要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較高穩定性。指出小麥可溶性酚酸、烷基間苯二酚、葉黃素的生物利用率普遍高于果蔬中最常見的類黃酮類物質;分析了全谷物食品降低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發病率的作用機理,除膳食纖維外,天然活性物質對全谷物食品健康效應同樣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此外,還對小麥品質研究中常見的誤區做了深入探討,建議減少總多酚含量等估算方法的使用,采用液相色譜和液質聯用等方法對天然活性成分進行精確表征和定量。最后,提出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深入進行小麥營養品質性狀的研究,發掘和驗證基因特異性標記,加速小麥營養品質育種進程。
作科所田文斐助理研究員為該文第一作者,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李永輝副教授和作科所何中虎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美國農業部、院創新工程和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項目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ift.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541-4337.1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