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4月23日,微生物學領域著名期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fā)表了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于原生生物與細菌互作影響作物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Trop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redatory protists and pathogen-suppressive bacteria impact plant health)。該成果揭示了長期施用有機肥驅(qū)動的捕食型原生生物與抑病型芽孢桿菌之間的互作機制及其在促進作物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植物健康受到有益與病原微生物的強烈影響,而這些微生物會受到資源投入的調(diào)控。此外,土壤微生物又受到捕食型原生生物等捕食者自上而下的調(diào)控。然而,目前對土壤捕食型原生生物與其他微生物之間的互作抑病機制卻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長期施用有機肥對土壤及作物根系相關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組成和功能的影響,旨在破譯捕食者與獵物的相互作用在調(diào)控作物健康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捕食型原生生物與細菌的互作是有機施肥模式減少枯萎病發(fā)生、提高香蕉產(chǎn)量的重要驅(qū)動因素。其中,捕食型原生生物的捕食行為促進了微生物組內(nèi)抑病相關次生代謝物合成基因(如非核糖體肽合成酶基因)的表達,這是捕食型原生生物與功能細菌(芽孢桿菌)互作抑病的潛在機制。這一發(fā)現(xiàn)揭示了有機施肥模式下捕食型原生生物與細菌的互作可以通過刺激作物根系微生物群落中有益細菌的豐度和抑病功能的表達來保護作物健康。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博士生郭賽和鐘山青年研究員陶成圓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榮教授與沈其榮院士為通訊作者。團隊熊武教授、沈宗專副教授、徐志輝副教授、碩士生王哲、博士生劉珊珊,海南大學阮云澤教授、王蓓蓓副教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George Kowalchuk教授、Alexandre Jousset助理教授、高芷蕾博士,瓦赫寧根大學Stefan Geisen助理教授等均參與了該項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6-022-0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