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發芽期是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重要經濟性狀,培育早生優質茶樹品種、發揮早茶優勢是“精制川茶”產業發展的關鍵突破點之一。但目前對于茶樹發芽期性狀的遺傳特點和關鍵調控位點了解不多。此外,由于茶樹童期長、結實率低、種子成熟期長等不利因素,采用人工授粉培育大型遺傳群體和雜交育種群體較為困難,限制了茶樹遺傳規律研究和雜交種質創新。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中科院大類一區、TOP期刊,IF=6.793)在線發表了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精制川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完成的題為Genetic analysis of the early bud flush trait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in the cultivar 'Emei Wenchun' and its open-pollinated offspring(基于‘峨眉問春’及其自然授粉子代分析茶樹早生性狀的遺傳特點)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以茶樹自然授粉子代為材料,利用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和父子關系重建策略,構建了茶樹F1全同胞群體和高密度遺傳圖譜,并針對茶樹發芽期性狀進行了QTL定位和候選調控基因篩選。
成果首先以特早生茶樹品種‘峨眉問春’為母本,將其與10余個具有高氨基酸、高香或高產特征的優質茶樹品種相鄰種植,收集‘峨眉問春’的自然授粉種子,進行培育、初篩得到長勢良好的子代群體。接著,采用SLAF-seq技術對其中388株子代及15份候選親本進行高通量SNP基因型分析,并基于獲得的SNP數據進行父本鑒定。結果為75.8%的子代匹配到了父本,包括217株來自‘峨眉問春’ב川沐217’雜交,8~30株來自‘峨眉問春’與‘白葉1號、’茗科1號‘、’丹桂‘和’川黃1號‘等品種的雜交,以及11株很可能來自’峨眉問春‘自交的子代單株。
隨后,作者將獲得的’峨眉問春‘×’川沐217‘群體用于構建茶樹高密度遺傳圖譜,獲得了一張包含4244個標記、平均遺傳距離為0.34 cM的遺傳圖譜,該圖譜與茶樹參考基因組物理圖譜具有良好的共線性。進一步,作者連續兩年觀測了子代群體的發芽期性狀(以越冬芽的萌展值進行量化),并基于遺傳圖譜,在Chr3、Chr4、Chr5、Chr9和Chr14號連鎖群上定位到調控茶樹發芽期的QTL。此外,作者還結合茶樹參考基因組和轉錄組差異表達數據,對這些QTL位點背后的基因進行了篩選,獲得22條關鍵候選基因。
據悉,’峨眉問春‘是我校茶學系已故的齊桂年教授主持、聯合樂山市峨眉山茶茶業協會等多家單位選育的特早生茶樹良種。該品種目前在樂山、宜賓、雅安等茶區大面積推廣,在川南茶區冬季幾乎不休眠、可全年采茶。本研究以’峨眉問春‘為母本創制的子代群體大部分具有早生和特早生性狀,有希望進一步整合其他父本的優點,培育更好的早生優質茶樹品種。此外,本研究為進一步解析茶樹發芽期的分子調控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可為茶樹雜交群體培育、父本鑒定提供重要參考。
園藝學院精制川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譚禮強副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唐茜教授和譚禮強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繁育場、四川一枝春茶業有限公司為該研究的茶樹群體培育與管護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00589)、四川省茶樹育種攻關課題(2021YFYZ0025)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