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家中烹飪美食,再配上一套精美的餐具,心情也會跟著愉悅起來。餐具作為與食品直接接觸的容器,除了顏值,消費者同樣關心如何才能買得放心、吃得安全。那么,面對種類繁多、琳瑯滿目的進口餐具,又該如何挑選呢,海關帶您來了解。
進口餐具監管要求
海關按照國家標準對進口餐具(食品接觸產品)實施檢驗,進口餐具(食品接觸產品)必須符合我國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和相關檢驗要求。除通用要求外,進口企業還應在報關時提交產品符合我國強制性標準的符合性聲明等相關材料。
我國關于食品接觸材料及其制品的標準體系,主要包括:
① 適用于所有食品接觸產品的通用要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4806.1 2016)。
②適用于某類材料或產品的特定要求——如GB4806.3~11 2016分別對用作食品接觸的搪瓷、陶瓷、玻璃、塑料樹脂、塑料材料、紙和紙板材料、金屬材料、涂料及涂層、橡膠材料制品做出了要求,GB 9685-2016對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劑的使用進行了規范。
③對特定物質的限量要求和測試方法,包括重金屬、雙酚A等數十種。
常見進口餐具種類及特點 常見的進口餐具按照材質來分類,主要有陶瓷、搪瓷、玻璃、金屬、塑料、仿瓷等等。那么,不同種類的餐具又有哪些特點和風險隱患呢? 陶瓷餐具 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配比、粉碎、成型并高溫燒制而成,通常還施有美麗的釉彩。釉和裝飾顏料內可能會存在鉛、鎘,若用于盛裝食物,特別是酸性食物,可能造成鉛、鎘溶入食物而進入人體。鉛、鎘屬重金屬元素在人體中易進入血液而不易排出體外。 長期食用含鉛、鎘食物,對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造成影響,導致多種疾病的產生。我國對陶瓷器皿的鉛、鉻溶出允許限量值分別為0.8、0.07mg/平方分米。在選購陶瓷餐具時,建議盡量選擇釉中彩或釉下彩工藝的產品。 搪瓷餐具 搪瓷是一種通過高溫將搪瓷釉與金屬底坯相結合的制品,瓷釉主要原料是無機玻璃和粘土等。搪瓷餐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耐熱性好、能經受較大范圍的溫度變化,兼備了金屬的強度和瓷釉華麗的外表以及耐化學侵蝕的性能,但缺點是遭到外力撞擊后,容易出現裂紋、破碎。 選購搪瓷餐具時要注意表面應光滑平整、色澤光亮,搪瓷均勻無裂口缺口。如果搪瓷發生瓷釉脫落,內部的金屬失去了搪瓷涂層的保護,金屬材料就會重新變得易腐蝕易氧化,而且破裂后的瓷釉會暴露出內部的瓷基材料,與食物的接觸面積也會大大增加,增加了有害物溶出的風險。因此,搪瓷破裂后不建議再繼續存放食物飲料,可以當普通的收納儲物、裝飾擺件使用。 玻璃餐具 玻璃器皿常見的是硅酸鹽玻璃、硼酸鹽玻璃,鋁酸鹽玻璃等幾大類,原料都是二氧化硅、氧化鈣、堿性氧化物等礦物原料,如不特殊加入某些元素達到某種目的則對人無害。在玻璃中加入鉛的成分,可以大大提高玻璃的折光率,看上去如同水晶做出來的,相對普通玻璃制品色澤光亮、折光率強、做工考究、手感好。一些帶有有色圖案或花紋的玻璃餐具中可能含有較高含量的重金屬鎘和鉛,有害人體健康。 金屬餐具 金屬餐具選用的金屬材質種類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不銹鋼、鋁制、銅制、銀制、鈦制等,其中最常見的是不銹鋼。GB 4806.9-2016《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制品》中對砷、鎘、鉛、鉻、鎳都有嚴格的限量要求,如果購買劣質不銹鋼餐具或者以不恰當的方法使用不銹鋼餐具,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屬遷移量超標。 此外,不銹鋼器具不適合作為長期存放電解質的容器,如存放鹽、酸性食品、隔夜菜湯等,容易使不銹鋼中的有害物質溶出。
塑料餐具 目前常用的塑料餐具,大部分是用聚丙烯(PP)材料制作的,具有耐酸堿、耐高溫、性能穩定的特點。PP材料雖然耐高溫,但在一定條件下,其中的某些有害物質,如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抗氧化劑、重金屬等可能溶出遷移到食品中。因此,在使用時應關注標簽中標明的使用條件,例如“不準用于高油脂或高酒精含量的食品”等,嚴格按照提示使用,能降低有害物質析出帶來的健康風險。
密胺餐具 密胺餐具又稱仿瓷餐具,是以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為原料,它的外觀像瓷,又輕巧不易碎,故常用作兒童餐具。密胺餐具原料中雖然含有三聚氰胺+甲醛,但一般認為,如果產品符合相應食品安全標準限量要求,就可以放心選用。GB 4806.6-2016《食品接觸用塑料樹脂》中,對三聚氰胺和甲醛的遷移量也有明確的限值要求,即成人產品的三聚氰胺限量值為2.5mg/kg,嬰幼兒產品的限量則為1.0mg/kg。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將密胺餐具放在微波爐內加熱,也不要使用破損或開裂的密胺餐具,這樣可能會加劇三聚氰胺或甲醛的遷移和釋放。 消費提示 1.購買進口餐具時應選擇正規超市或電商平臺等渠道; 2.選購時留意餐具表面是否干凈,有無雜質或破損,有無刺激性氣味等; 3.彩色圖案的餐具,通常顏色越鮮艷,重金屬超標的風險也越大; 4.使用前查看包裝上是否有材質和使用限制信息,按照標簽說明進行使用。 供稿單位:黃埔海關
常見進口餐具種類及特點 常見的進口餐具按照材質來分類,主要有陶瓷、搪瓷、玻璃、金屬、塑料、仿瓷等等。那么,不同種類的餐具又有哪些特點和風險隱患呢? 陶瓷餐具 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配比、粉碎、成型并高溫燒制而成,通常還施有美麗的釉彩。釉和裝飾顏料內可能會存在鉛、鎘,若用于盛裝食物,特別是酸性食物,可能造成鉛、鎘溶入食物而進入人體。鉛、鎘屬重金屬元素在人體中易進入血液而不易排出體外。 長期食用含鉛、鎘食物,對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造成影響,導致多種疾病的產生。我國對陶瓷器皿的鉛、鉻溶出允許限量值分別為0.8、0.07mg/平方分米。在選購陶瓷餐具時,建議盡量選擇釉中彩或釉下彩工藝的產品。 搪瓷餐具 搪瓷是一種通過高溫將搪瓷釉與金屬底坯相結合的制品,瓷釉主要原料是無機玻璃和粘土等。搪瓷餐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耐熱性好、能經受較大范圍的溫度變化,兼備了金屬的強度和瓷釉華麗的外表以及耐化學侵蝕的性能,但缺點是遭到外力撞擊后,容易出現裂紋、破碎。 選購搪瓷餐具時要注意表面應光滑平整、色澤光亮,搪瓷均勻無裂口缺口。如果搪瓷發生瓷釉脫落,內部的金屬失去了搪瓷涂層的保護,金屬材料就會重新變得易腐蝕易氧化,而且破裂后的瓷釉會暴露出內部的瓷基材料,與食物的接觸面積也會大大增加,增加了有害物溶出的風險。因此,搪瓷破裂后不建議再繼續存放食物飲料,可以當普通的收納儲物、裝飾擺件使用。 玻璃餐具 玻璃器皿常見的是硅酸鹽玻璃、硼酸鹽玻璃,鋁酸鹽玻璃等幾大類,原料都是二氧化硅、氧化鈣、堿性氧化物等礦物原料,如不特殊加入某些元素達到某種目的則對人無害。在玻璃中加入鉛的成分,可以大大提高玻璃的折光率,看上去如同水晶做出來的,相對普通玻璃制品色澤光亮、折光率強、做工考究、手感好。一些帶有有色圖案或花紋的玻璃餐具中可能含有較高含量的重金屬鎘和鉛,有害人體健康。 金屬餐具 金屬餐具選用的金屬材質種類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不銹鋼、鋁制、銅制、銀制、鈦制等,其中最常見的是不銹鋼。GB 4806.9-2016《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制品》中對砷、鎘、鉛、鉻、鎳都有嚴格的限量要求,如果購買劣質不銹鋼餐具或者以不恰當的方法使用不銹鋼餐具,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屬遷移量超標。 此外,不銹鋼器具不適合作為長期存放電解質的容器,如存放鹽、酸性食品、隔夜菜湯等,容易使不銹鋼中的有害物質溶出。
塑料餐具 目前常用的塑料餐具,大部分是用聚丙烯(PP)材料制作的,具有耐酸堿、耐高溫、性能穩定的特點。PP材料雖然耐高溫,但在一定條件下,其中的某些有害物質,如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抗氧化劑、重金屬等可能溶出遷移到食品中。因此,在使用時應關注標簽中標明的使用條件,例如“不準用于高油脂或高酒精含量的食品”等,嚴格按照提示使用,能降低有害物質析出帶來的健康風險。
密胺餐具 密胺餐具又稱仿瓷餐具,是以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為原料,它的外觀像瓷,又輕巧不易碎,故常用作兒童餐具。密胺餐具原料中雖然含有三聚氰胺+甲醛,但一般認為,如果產品符合相應食品安全標準限量要求,就可以放心選用。GB 4806.6-2016《食品接觸用塑料樹脂》中,對三聚氰胺和甲醛的遷移量也有明確的限值要求,即成人產品的三聚氰胺限量值為2.5mg/kg,嬰幼兒產品的限量則為1.0mg/kg。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將密胺餐具放在微波爐內加熱,也不要使用破損或開裂的密胺餐具,這樣可能會加劇三聚氰胺或甲醛的遷移和釋放。 消費提示 1.購買進口餐具時應選擇正規超市或電商平臺等渠道; 2.選購時留意餐具表面是否干凈,有無雜質或破損,有無刺激性氣味等; 3.彩色圖案的餐具,通常顏色越鮮艷,重金屬超標的風險也越大; 4.使用前查看包裝上是否有材質和使用限制信息,按照標簽說明進行使用。 供稿單位:黃埔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