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園藝學院西甜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在《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題為《Disruption of the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Abnormal Tapetum 1 causes male sterility in watermelon》的研究論文。
西瓜(Citrullus lanatus (Thunb.) Matsum. & Nakai)是葫蘆科重要的經濟作物,因其果實汁多味甜、營養豐富,在世界范圍廣泛栽培。雜種優勢利用是提高作物綜合農藝性狀的主要育種策略,商品種也多采用雜交一代種;而雄性不育系是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和雜交種生產的優良材料。然而目前西瓜雄性不育研究基礎還很薄弱,且調控基因尚未被克隆,不僅阻礙了優質不育系的創制與應用,而且限制了西瓜生殖發育調控機理的研究。
本研究以課題組鑒定的西瓜雄性不育系Se18為核心材料,通過細胞學特征分析,明確了其敗育的根本原因和關鍵時期。遺傳分析表明Se18不育性狀由單隱性基因控制,因Se18絨氈層發育異常被命名為ClATM1(Abnormal Tapetum 1)。基于圖位克隆策略,將ClATM1定位于Chr06染色體上54.01kb區間內,該區間有5個功能注釋基因。qRT-PCR分析表明,bHLH轉錄因子Cla010576在Se18雄花花蕾中顯著下調表達;序列分析表明,在Se18中該基因的第二個外顯子存在10 bp缺失,導致其重要結構域bHLH Interaction and Functional(BIF)缺失;亞細胞定位表明,ClATM1是一個核蛋白,無BIF結構域的截短蛋白ClATM1-10bp的核定位信號缺失;組織特異性及原位雜交分析發現,ClATM1在雄花中的表達量顯著高于其他組織,且在花藥發育的S6、S7和S8a時期的絨氈層及小孢子母細胞中高度表達。
基于CRISPR/Cas9技術,在雄性可育的西瓜種質‘YL’中對候選基因進行轉基因功能驗證,獲得兩個純合編輯株系,均表現為完全雄性不育,且其花藥細胞學缺陷與Se18相似。至此,本研究克隆到了第一個西瓜雄性不育調控基因ClATM1,首次通過CRISPR/Cas9和西瓜遺傳轉化技術獲得雄性不育系,為優質西瓜雄性不育系的創建奠定基礎,具有重大的生產應用潛力;基于序列差異,開發了與不育性狀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加速了西瓜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應用進程。
進一步分析發現ClATM1在轉錄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通過雙熒光素酶、GUS活性檢測及酵母單雜交試驗發現ClATM1可以結合自身啟動子進而轉錄調控自身表達。由此,本研究首次揭示了ClATM1自調控機理在花藥發育中的作用,豐富了bHLH轉錄因子在植物生殖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
園藝學院已畢業博士研究生張銳敏(現工作單位山東農業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顯教授和魏春華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D 0100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701939)、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25)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1-006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