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遺傳育種團隊以提高我國花生單位面積產油量為目標,聚焦高含油量、高油酸、高產、抗黃曲霉和青枯病等產業發展關鍵問題,系統開展了花生高產油遺傳基礎、高效育種技術、優異品種選育和示范推廣的鏈式創新,在高產油抗病花生新品種選育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提高品種的含油量、產量和抗病抗逆性以保證高油、高產、穩產,大幅提高了花生品種的單位面積產油量,為保障國產植物油有效供給提供了強力科技支撐。
團隊基于重要性狀的遺傳基礎解析、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雜交聚合等理論和技術,建立了以高含油量為主線,聚合高油酸、抗黃曲霉、抗青枯病等綜合優異性狀的高效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利用該技術體系創制出全球最高含油量的花生品系QZ13-2,含油量達到63.68%;培育出單位面積產油量最高的花生新品種中花16,為花生高油高產高抗等優異性狀的協同改良奠定了技術和材料基礎。
團隊培育出高含油量、高產、高油酸、抗青枯病、抗黃曲霉花生新品種12個,其中中花6號是我國培育的第一個兼抗黃曲霉和青枯病的花生新品種,在我國大別山青枯病區累計推廣2200多萬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36.1億元,顯著提升了我國花生青枯病疫區的產量水平,降低了毒素污染風險,保障了食品安全,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培育的中花16兼具高油、高產、早熟、綜合抗病性強等優良特性,含油量58.67%,畝產油量153公斤,比對照增長43.25%,2020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中花16、中花6號為親本,利用回交育種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培育出新一代高油酸高油早熟品種中花28、高油酸抗青枯病品種中花29,并開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測產畝產均達到520公斤以上,創造了長江流域夏播花生和青枯病區春播花生的高產記錄。
團隊以高產油抗病優質花生新品種為核心,建立了配套的高油、高產、綠色、高效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在長江流域和黃淮南部產區示范成效顯著。育成品種及配套技術已累計示范推廣4000萬畝以上,為促進花生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服務鄉村振興、增加國產植物油供給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