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世界糧食保障的奠基石。全世界上超過40%的人以小麥為主糧,而中國更是全球小麥種植和消費大國。準確研判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及其時空特征,制定不同區域特色的病蟲害防控措施,是保障小麥產量安全的根本途徑。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領軍人才戈峰所在團隊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合作,在中國小麥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時空分布格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Wheat yield losses from pests and pathogens in China”,發表于國際期刊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IF=5.567,Q1)上。該研究從空間上評估了中國小麥主產區因病蟲害造成的小麥產量損失,從時間上分析了2000-2018年19年間小麥上主要病蟲害造成的損失趨勢。發現每年因病蟲害造成我國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黃土高原地區、東北地區和新疆地區的小麥產量損失分別達16.29 %、7.46 %、11.71 %、12.64 %、6.54 %和4.84 %;由此引起我國小麥產量損失高達1767萬噸,相當于2.89億人的口糧;其中,作為占全國冬小麥總產量68 %的黃淮海流域,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小麥損失1394萬噸,占全國小麥產量損失總量的79%,相當于2.28億人的口糧。充分表明減少黃淮海區域小麥病蟲害的損失,是保護我國小麥安全的壓船石。
進一步分析2000年-2018年期間小麥病害、蟲害分別引起的產量損失變化趨勢發現,由小麥蚜蟲、麥螨、赤霉病和紋枯病造成的產量損失比例呈顯著上升,而地下害蟲明顯下降;小麥銹病、小麥蚜蟲及小麥白粉病仍然是當前威脅我國小麥安全的高風險病蟲害。該成果指明了未來我國小麥綠色防控的方向,為國家制定特定區域性小麥管理措施提供了重要參考。
據悉,戈峰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小麥害蟲的生態調控和監測預警工作,該團隊進一步聚焦到山東省內害蟲的發生危害,積極研發多種關鍵新技術組建害蟲生態調控模式,致力于打造害蟲生態調控的“齊魯樣板”,促進山東農業步入生態、經濟與社會協同發展新篇章。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1.10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