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鯉科魚類基因組學創新團隊開展的“腸道菌群角度解析瓦氏雅羅魚耐高堿機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Microbiota comparison of Amur ide (Leuciscus waleckii) intestine and waters at alkaline water and freshwater as the living environment”發表在JCR1區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5.64,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2.881132)。
瓦氏雅羅魚(Leuciscus waleckii)對于高堿水體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腸道菌群在魚類抗逆、免疫和營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瓦氏雅羅魚腸道菌群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幾乎空白。為了解瓦氏雅羅魚腸道菌群的組成,闡明腸道菌群對瓦氏雅羅魚高碳酸鹽堿環境適應性的作用,本團隊系統比較分析了瓦氏雅羅魚堿水種群和淡水種群中腸道菌群組成。研究發現,堿水和淡水種群腸道微生物組成、豐度及多樣性有較大差異,而水體環境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差異不大。奧斯陸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近海生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 maritimus)、糞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 faecalis)在瓦氏雅羅魚堿水種群腸道中富集優勢顯著,嗜冷桿菌屬(Psychrobacter)和芽孢桿菌屬(Bacillus)中的部分菌種可能在瓦氏雅羅魚對高碳酸鹽堿環境適應中起作用。該研究成果為解析瓦氏雅羅魚耐高堿機制、以及開發提高魚類鹽堿水體適應性的微生態制劑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專項(No.2019YFD0900405)、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No.2020TD22)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