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尼泊爾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緊急報告,3月19日至4月14日,該國巴格馬蒂省6家農場發生非洲豬瘟。2022年5月27日,海關總署、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防止尼泊爾非洲豬瘟傳入我國的公告》(海關總署公告2022年第46號)。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感染豬而引起的一種烈性、廣泛出血性傳染病,ASFV可感染不同年齡段的家豬和野豬,其最急性和急性型的死亡率高達100%,該病迄今尚無有效疫苗應用,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法定報告的動物傳染病之一,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
一
病原 ASFV是非洲豬瘟相關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唯一成員,也是唯一蟲媒DNA病毒。 ASFV耐低溫,但對高溫敏感,不同溫度條件下存活時間不同:56℃可存活70分鐘,60℃可存活20分鐘,25–37℃可存活數周,在4℃條件下可以存活1年以上,在冷凍豬肉中可存活數年。ASFV對乙醚和氯仿敏感,2%氫氧化鈉、2%–3%次氯酸鈉、0.3%福爾馬林等消毒劑均可有效滅活ASFV。 二
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時,潛伏期通常為5–9天,試驗感染為2–5天,但因感染劑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發熱第7天或癥狀出現后1–2天內,病豬就會死亡。病程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在家養豬群,該病毒入侵后常導致急性非洲豬瘟的集中暴發,急性非洲豬瘟的致死率常達100%,并常在出現臨床癥狀前死亡;體溫高達41℃,持續可達4天;豬只表現極度虛弱,心跳加快,咳嗽、呼吸困難,漿液或黏液膿性結膜炎,血痢,嘔吐。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出現在該病毒已感染的豬群中。亞急性型非洲豬瘟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3–4周后死亡或康復。感染豬常伴有高熱,流產也很常見。慢性非洲豬瘟發育遲緩、消瘦,出現關節腫脹、跛行、皮膚潰爛和肺炎。 三
流行病學
傳染源 發病豬和帶毒豬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染源。病豬組織和體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可經唾液、淚水、鼻分泌物、尿液、糞便和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體外。健康豬直接接觸到病豬或其污染物而被感染。 傳播途徑 ASFV的主要傳播方式有3種: (1)直接傳播,通過健康豬與病豬或帶毒野豬接觸而感染; (2)間接傳播,血液、排泄物以及污染的車輛、工具等能傳播ASFV,豬采食污染的食物,或舔食污染物品而感染; (3)媒介蜱傳播,ASFV是目前發現唯一的DNA蟲媒病毒,游走性鈍緣蜱和非洲鈍緣蜱等多種鈍緣蜱能感染ASFV,并作為其保毒宿主和傳播媒介。鈍緣蜱的強大生命力和ASFV在其體內長時間存活是許多疫區反復發病,難以根除ASF的主要原因之一。 傳播特性 有報道指出ASFV自身的傳播能力不強,在同一豬舍內有的欄設豬發病死亡,而其它欄設的豬未見臨床異常。 ASFV在非洲的傳播主要通過非洲野豬隱性帶毒及軟蜱叮咬。非洲野豬感染該病毒后有表現為隱性帶毒,但由于病毒含量較低,需要通過蟲媒軟蜱才能向家豬傳播。而歐洲的野豬對非洲豬瘟病毒易感,因而在歐洲感染豬與健康豬的接觸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途徑。ASFV在未經高溫處理的肉品中存活能力很強,未經高溫處理的泔水、腌制豬肉制品、火腿等也是造成病毒跨區域傳播的重要因素。 歷史上,多起跨境傳播的ASF疫情均與輪船運輸的污染泔水、航空器、火車運載污染的豬肉制品以及感染ASF野豬的移動有關。 四
預防控制措施 1 開展免疫監測:ASF對養豬業的破壞性巨大,但目前仍未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問世。因此,快速、靈敏的現場檢測是及時實施控制措施的關鍵。 2 防止傳染源引入:一旦傳入傳染源,則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隔離、撲殺、消毒等嚴格的處置措施,防止非洲豬瘟的進一步擴散。 3 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提高養殖者的防患意識,充分了解非洲豬瘟的嚴重危害,掌握防控措施。 4 加強進境檢驗檢疫:阻斷ASFV可能的傳播途徑,防止非洲豬瘟從國外疫區傳入。 五
海關及時
采取的措施 1 禁止直接或間接從疫區國家或地區輸入豬、野豬及其產品。 2 禁止寄遞或攜帶來自疫區國家或地區的豬、野豬及其產品入境。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3 來自疫區國家或地區的進境航空器、公路車輛、鐵路列車等運輸工具上卸下的動植物性廢棄物、泔水等,一律在海關的監督下作除害處理,不得擅自拋棄。 4 對邊防等部門截獲的非法入境的來自疫區國家或地區的豬、野豬及其產品,一律在海關的監督下作銷毀處理。 5 凡違反上述規定者,由海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處理。 內容審核: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
病原 ASFV是非洲豬瘟相關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唯一成員,也是唯一蟲媒DNA病毒。 ASFV耐低溫,但對高溫敏感,不同溫度條件下存活時間不同:56℃可存活70分鐘,60℃可存活20分鐘,25–37℃可存活數周,在4℃條件下可以存活1年以上,在冷凍豬肉中可存活數年。ASFV對乙醚和氯仿敏感,2%氫氧化鈉、2%–3%次氯酸鈉、0.3%福爾馬林等消毒劑均可有效滅活ASFV。 二
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時,潛伏期通常為5–9天,試驗感染為2–5天,但因感染劑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發熱第7天或癥狀出現后1–2天內,病豬就會死亡。病程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在家養豬群,該病毒入侵后常導致急性非洲豬瘟的集中暴發,急性非洲豬瘟的致死率常達100%,并常在出現臨床癥狀前死亡;體溫高達41℃,持續可達4天;豬只表現極度虛弱,心跳加快,咳嗽、呼吸困難,漿液或黏液膿性結膜炎,血痢,嘔吐。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出現在該病毒已感染的豬群中。亞急性型非洲豬瘟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3–4周后死亡或康復。感染豬常伴有高熱,流產也很常見。慢性非洲豬瘟發育遲緩、消瘦,出現關節腫脹、跛行、皮膚潰爛和肺炎。 三
流行病學
傳染源 發病豬和帶毒豬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染源。病豬組織和體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可經唾液、淚水、鼻分泌物、尿液、糞便和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體外。健康豬直接接觸到病豬或其污染物而被感染。 傳播途徑 ASFV的主要傳播方式有3種: (1)直接傳播,通過健康豬與病豬或帶毒野豬接觸而感染; (2)間接傳播,血液、排泄物以及污染的車輛、工具等能傳播ASFV,豬采食污染的食物,或舔食污染物品而感染; (3)媒介蜱傳播,ASFV是目前發現唯一的DNA蟲媒病毒,游走性鈍緣蜱和非洲鈍緣蜱等多種鈍緣蜱能感染ASFV,并作為其保毒宿主和傳播媒介。鈍緣蜱的強大生命力和ASFV在其體內長時間存活是許多疫區反復發病,難以根除ASF的主要原因之一。 傳播特性 有報道指出ASFV自身的傳播能力不強,在同一豬舍內有的欄設豬發病死亡,而其它欄設的豬未見臨床異常。 ASFV在非洲的傳播主要通過非洲野豬隱性帶毒及軟蜱叮咬。非洲野豬感染該病毒后有表現為隱性帶毒,但由于病毒含量較低,需要通過蟲媒軟蜱才能向家豬傳播。而歐洲的野豬對非洲豬瘟病毒易感,因而在歐洲感染豬與健康豬的接觸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途徑。ASFV在未經高溫處理的肉品中存活能力很強,未經高溫處理的泔水、腌制豬肉制品、火腿等也是造成病毒跨區域傳播的重要因素。 歷史上,多起跨境傳播的ASF疫情均與輪船運輸的污染泔水、航空器、火車運載污染的豬肉制品以及感染ASF野豬的移動有關。 四
預防控制措施 1 開展免疫監測:ASF對養豬業的破壞性巨大,但目前仍未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問世。因此,快速、靈敏的現場檢測是及時實施控制措施的關鍵。 2 防止傳染源引入:一旦傳入傳染源,則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隔離、撲殺、消毒等嚴格的處置措施,防止非洲豬瘟的進一步擴散。 3 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提高養殖者的防患意識,充分了解非洲豬瘟的嚴重危害,掌握防控措施。 4 加強進境檢驗檢疫:阻斷ASFV可能的傳播途徑,防止非洲豬瘟從國外疫區傳入。 五
海關及時
采取的措施 1 禁止直接或間接從疫區國家或地區輸入豬、野豬及其產品。 2 禁止寄遞或攜帶來自疫區國家或地區的豬、野豬及其產品入境。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3 來自疫區國家或地區的進境航空器、公路車輛、鐵路列車等運輸工具上卸下的動植物性廢棄物、泔水等,一律在海關的監督下作除害處理,不得擅自拋棄。 4 對邊防等部門截獲的非法入境的來自疫區國家或地區的豬、野豬及其產品,一律在海關的監督下作銷毀處理。 5 凡違反上述規定者,由海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處理。 內容審核: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