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仁果類果樹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揭示了長期不同土壤管理模式下蘋果根際土壤微生物組成、多樣性、群落結構、宏基因組功能(PICRUSt分析)和群落構建機制等方面的差異,相關成果發表在《應用土壤生態學(Applied Soil Ecology)》上。
蘋果園覆蓋可以改善根際微域環境,提高土壤肥水利用效率。通過對長期自然生草刈割、園藝地布、木屑、玉米秸稈、生物炭等5種覆蓋處理下蘋果根際土壤進行7年監測發現,與清耕相比,園藝地布覆蓋降低了土壤細菌的多樣性指數;生物炭覆蓋則使土壤真菌的OTU數量減少,真菌多樣性指數降低,不利于土壤穩定性的維持;而木屑、玉米秸稈和自然生草刈割3種覆蓋措施提高了土壤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其中木屑覆蓋的作用效果最強,因此,這三種覆蓋措施可選為蘋果園的科學土壤管理模式。PICRUSt分析顯示,與清耕相比,5種覆蓋措施均改變了蘋果根際土壤氮、磷、碳吸收相關的宏基因組功能,木屑覆蓋處理效果也最顯著。土壤pH、總磷含量、總碳含量和碳氮比均是影響根際微生物群落構建的重要環境因素。
以上結果為生產中改良蘋果園土壤質量提出了科學建議,為構建蘋果現代栽培技術體系奠定理論基礎,也為優化果園節本、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提供參考。
原文標題:Long-term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fluenc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acterial function of hilly apple orchard s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