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風險控制創新團隊在環境領域TOP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13.352)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nsight into the uptake and metabolism of a new insecticide cyetpyrafe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首次系統闡述了乙唑螨腈在作物中的吸收和代謝轉化規律及機理,預測評估了其代謝產物的理化性質和生態毒性,為新農藥代謝機制的研究提供思路指導。
乙唑螨腈是我國創制的新型吡唑類殺蟲、殺螨劑,可有效控制園藝和農作物中的多種害蟲、螨蟲,已在我國大范圍應用。然而其母體及代謝物在作物中吸收、遷移、分布和代謝轉化行為機制并不清楚,阻礙了其應用風險性的準確評價。本論文首次開展了乙唑螨腈在生菜和水稻中的吸收、累積、代謝規律及相關機理研究,發現根部施藥后乙唑螨腈主要在作物根部累積,揭示了水稻和生菜根部對乙唑螨腈的吸收方式主要為被動吸收,且無水通道蛋白及陰離子通道參與。利用高分辨質譜非靶向篩選技術解析了乙唑螨腈在作物中的10個Ⅰ相和3個Ⅱ相代謝物,主要代謝途徑包括水解、羥基化、脫水、脫氫、糖基化、結合谷胱甘肽等反應。揭示了細胞色素P450酶、羧酸酯酶、糖基轉移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和過氧化物酶參與乙唑螨腈在作物中代謝反應。利用計算毒理學軟件預測發現乙唑螨腈的Ⅰ相代謝物對水生生物具有較高毒性,其中代謝物M-391、M-409-1、M-409-2和M-407與母體毒性水平相當。研究結果為乙唑螨腈的高效安全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為新農藥在作物中的代謝行為機制研究提供方法技術參考。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論文的完成單位,李如男助理研究員為本文第一作者,李 遠播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論文研究工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2.1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