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導致的農田土壤和農作物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嚴重。原位鈍化修復技術是當前較受推崇的治理方法,通過施加土壤鈍化劑原位穩定重金屬而減少作物吸收重金屬。水稻是極容易吸收重金屬鎘的一種農作物,長期食用污染大米可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為了準確地評價重金屬的吸收利用情況和危害風險,可采用生物可利用性(bioaccessibility)指示重金屬經口途徑的最大人體生物有效性。原位土壤鎘(Cd)固定化有助于減少Cd在水稻籽粒中的積累,但其對消化過程中Cd在水稻中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以及食用水稻的相關健康風險尚不清楚。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李志安團隊將原位土壤鎘固定化和生物可利用性校正健康風險評估(HRA)相結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大米消費引起的鎘暴露風險和評價不確定性。在輕度鎘污染農田上單施或配施硅灰石與四種磷酸鹽,結果表明,硅灰石和四種不同的磷對水稻籽粒中鎘濃度的降低效果相同,但在模擬人體胃腸消化過程中,硅灰石和磷對水稻中鎘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不一致(53%–71%)?;诿祖k生物可利用性的HRA表明,硅灰石施用對稻米鎘的暴露風險最低,其次是硅灰石和六偏磷酸鈉共同施用。本成果突出了生物可利用性校正HRA應用于篩選最佳Cd固定化策略以實現更安全的大米消費方面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環境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材料雜志》)(IF2020=10.588)。毛鵬博士后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志安研究員和莊萍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的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