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現有食品生產經營單位23萬余戶,其中食品生產獲證企業1475家、食品小作坊294家;食品流通經營單位13萬余家,其中集貿市場185家、大型食品批發市場6家、大型超市117家;餐飲服務單位8.9萬余家;保健食品生產企業14家,經營企業1.1萬家。建設農業標準化基地396家、種植業標準化示范基地超過100萬畝,創建畜禽標準化生產場963個,全市“兩品一標”農產品達368個。建成涵蓋12個子行業的食品產業集群,形成5大食品產業園區,培育規模企業363家,構建一二三產業融通融合、協同發展的產業新體系,成為長沙七大千億產業之一。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63家,實現年營收79.86億元,同比增長18.6%。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印發以來,在長沙市委、市政府和省食安辦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為遵循,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為抓手,大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切實強化食品安全治理力度,積極探索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新機制、新舉措,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農產品和食品抽檢量達到6批次/千人,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食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82.27分,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沒有發生源頭性、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
一、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緊緊圍繞食品安全“四有兩責”要求,進一步強化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完善監管機制,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穩步提升。
(一)落實“黨政同責”。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切實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組織保障。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清單》《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實施辦法》《食品安全監管事權清單》《食品安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等重要文件。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每季度聽取食品安全創建工作情況匯報,密集研究部署調度。市人大加強食品安全執法檢查并開展詢問,市政協將食品安全納入重要提案內容,強化民主監督。
(二)加強工作保障。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食安委及辦公室工作職責,完善議事規則,制定聯席會議、信息通報、風險交流、工作督查等制度,強化工作統籌協調。每年對食品安全工作優秀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完善法規制度。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十三五”“十四五”發展規劃,出臺關于“三小”、農村集體聚餐、餐廚垃圾等方面多個管理辦法,研究制定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行刑銜接、食品安全追溯等30余項制度規范,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規制度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市級財政預算,近三年全市投入13.3億元,加強食品安全工作保障;安排專項資金3.6億元,實施檢驗檢測能力提升、民生快檢室、互聯網+明廚亮灶等建設,并納入民生實事項目。
(三)完善監管體系。健全監管網絡,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設立137個基層市場監管所和182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組建1848人的社區(村)食品安全協管員隊伍,每人每月按400元標準補貼。提升治理能力,多種形式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培訓,積極推進基層監管機構規范化建設,推進檢驗檢測體系資源整合,監管能力不斷提升。嚴格督查考評,將食品安全及創建工作納入區縣(市)績效考核,實行績效責任追究,落實黨政同責,推動食品安全工作深入開展。
二、持續加大食品安全治理力度深度
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對標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標準,全力加強日常監管和風險防控,強化問題整治,嚴懲食品安全違法犯罪,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一)強化源頭整治。開展土壤污染源、污染地塊調查,加強環保聯合執法,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全市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615.2萬畝。強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采取種植結構調整、休耕及修復治理等方式凈化產地,修復耕地1123.4萬畝次,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21.1萬畝。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身份證+追溯”管理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建立健全全過程的糧食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實行“先檢后收、分倉儲存、分類處置”,嚴格控制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用途。加強糧食質量抽查和專項檢查,開展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建成27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烘干能力超過5000噸/日。
(二)強化風險防控。投入1.3億元新建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四個縣(市)成立了區域性食品檢測中心。建成200個農貿市場(生鮮超市)快檢室。市、區縣兩級每年制定食品安全檢測計劃,建立《食品安全抽檢監測不合格問題食品后處理管理辦法》,核查處置各級抽檢和外地轉交不合格(問題)食品,全部按程序核查處置到位。近三年全市完成食品抽檢17萬批次,食品抽檢量超過6批次/千人,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健全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網絡,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完成監測任務7559批次,檢出風險樣品1288批次,風險檢出率17.04%。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設立報告醫院241家,哨點醫院4家,開展食源性疾病病例及事件監測1.7萬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每年召開兩次全市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形勢會商會,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風險。制修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隊伍和應急裝備建設,開展預防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實戰應急演練,應急處置能力大幅提升,近年來長沙未發生較大級別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三)強化日常監管。開展網格化監管和標準化現場檢查,健全監管信息檔案,開展風險等級評定,各類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檢查覆蓋達100%。建立31類食品風險隱患排查和監管措施清單。規范網絡餐飲服務經營行為,清退違規餐飲單位。強化托幼機構、養老機構、建筑工地、醫院食堂、集中配送餐單位管理。規范餐飲具集中消毒服務行業,將原有的73家關停并整合為23 家。加強冷鏈環節疫情防控,牽頭建設集中監管倉并實現進口冷鏈食品入倉2萬噸,未發現涉疫食品;查處冷鏈食品問題63起,扣押冷凍品220噸。強化進出口食品監管,截獲境外輸入不合格食品18噸。三年查辦食品安全行政違法案件1.1萬余起,偵辦食品安全刑事案件414起,辦理公益訴訟案件300余起,查處食品類知識產權案件180起。
(四)強化問題治理。以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為抓手,深入開展“護苗”“護老”“網劍”、農村食品安全整治等攻堅行動和“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百日行動”“長江禁捕打非斷鏈”、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昆侖2020、2021”“食品安全守查保”等專項行動,取締黑作坊849個、私屠濫宰窩點126個,查扣問題食品6.7噸、生豬及產品64.9噸。將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納入“平安校園創建”和“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的工作內容,制定《中小學校學生食堂管理實施細則》《中小學學生營養餐帶量食譜指南》,轄區內學校100%落實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100%實現視頻廚房全覆蓋,每年不少于10課時食譜安全與營養課時,檢查學校及周邊食品經營主體4.5萬余家次,責令整改6080戶次,關停食品經營單位167家,約談學校負責人92人次。
(五)強化社會共治。強化企業責任,實施“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年”行動,全面推行涉食生產經營企業落實良好行為規范,建立并廣泛推行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經營良好行為規范,鼓勵推廣HACCP認證,健全食品安全自查、從業人員管理、信息追溯、不合格食品召回等制度,推動企業自覺規范生產、守法經營;引導50家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動員公眾參與,全力推進食品安全“五進”活動,在多個媒體開設專題專欄,全方位、立體化宣傳食品安全及創建工作;聘請社會知名人士擔任長沙食安宣傳大使,組建食安志愿者、特約監督員,支持行業協會強化行業自律;開展食品安全公眾認知和滿意度調查、問計于民公開征集“金點子”,收集意見建議3萬余條。暢通監督渠道,健全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機構,設立舉報獎勵專項資金,對符合獎勵條件的及時兌現獎勵,近3年兌現舉報獎勵70萬元;開展“問計于民”“你點我檢”、“湘菜管”隨機查等多種活動,聘請29名食安特約監督員,強化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廣泛覆蓋,出臺《長沙市關于全面推進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全市累計投保食責險3169.7萬余元,保單保障金額超過89億元。
三、著力打造“長沙食安”特點特色 (一)創新信用監管。著力打造“四個一”信用監管工作模式⑴,建立食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1+N”專業模型⑵,強化智能分類、精準監管、聯合懲戒。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檔案25萬份,共享失信違法信息2.3萬條,對失信企業和個人實施聯合懲戒29512人次。 (二)創新智慧監管。建設、打通監管數據庫、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放心肉智能交易監管平臺等信息化監管系統,推出了“互聯網+明廚亮灶”等智慧化監管措施,打造“多元一體”的食品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共歸集食品安全監管數據35類,1.5萬家企業納入食品追溯平臺,1.9萬家肉品生產經營消費單位入駐放心肉智慧監管平臺,放心肉智慧監管項目被評為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十大智慧監管項目”。 (三)創新產銷對接。構建食用農產品“四雙”監管模式,完善準出準入監管、產銷對接互認、快檢快篩組織、問題產品處置、智慧監管實施五個制度,實現食用農產品“兩端一節”無縫監管,終端陽性檢出率從2019年的0.2%下降到2021年的0.11%。 (四)創新行刑銜接。出臺《關于加強食品藥品安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意見》,探索“五管四全三重”做法,建成全國首個行刑銜接食品檢驗實驗室,推動行紀刑有機貫通,得到公安部高度肯定。 (五)創新“三小治理”。明確小作坊許可監管事項,將打造“非遺”與小作坊提質改造有機融合,實施小餐飲透明廚房改造,將劃定臨時設攤區域寫入地方性法規,對小攤販實行“三有四不五統一”管理,建成9個豆制品集中生產加工基地、提質改造130個小作坊和7299個小餐飲、建設10條夜市示范街,推動“三小”從“小、散、低”向“精、特、美”轉型升級。
四、下一步工作 下階段,我們將堅持以“四個最嚴”為遵循,在市委、市政府和省食安辦正確領導下,扎實推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項部署,推動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黨政齊抓共管。各級黨委牽頭抓總,不斷加大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支持、資源配置和投入保障力度。各級政府落實好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確保監管部門“有責任、有崗位、有人員、有手段”。各級各部門嚴格落實責任制,確保食品安全部門監管責任、行業主管責任落實到位。 (二)動員社會廣泛參與。進一步濃厚食安工作氛圍,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強化食品安全意識,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作用,健全投訴舉報體系,落實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政策,調動媒體、群眾、志愿者隊伍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積極性,構建各方面共同監督食品安全的新格局。 (三)切實推動改革提升。著眼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法治理念、科學思維,結合長沙工作實際,進一步在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形成成果經驗,形成強大的防范、監管、打擊、治理等合力。
三、著力打造“長沙食安”特點特色 (一)創新信用監管。著力打造“四個一”信用監管工作模式⑴,建立食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1+N”專業模型⑵,強化智能分類、精準監管、聯合懲戒。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檔案25萬份,共享失信違法信息2.3萬條,對失信企業和個人實施聯合懲戒29512人次。 (二)創新智慧監管。建設、打通監管數據庫、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放心肉智能交易監管平臺等信息化監管系統,推出了“互聯網+明廚亮灶”等智慧化監管措施,打造“多元一體”的食品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共歸集食品安全監管數據35類,1.5萬家企業納入食品追溯平臺,1.9萬家肉品生產經營消費單位入駐放心肉智慧監管平臺,放心肉智慧監管項目被評為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十大智慧監管項目”。 (三)創新產銷對接。構建食用農產品“四雙”監管模式,完善準出準入監管、產銷對接互認、快檢快篩組織、問題產品處置、智慧監管實施五個制度,實現食用農產品“兩端一節”無縫監管,終端陽性檢出率從2019年的0.2%下降到2021年的0.11%。 (四)創新行刑銜接。出臺《關于加強食品藥品安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意見》,探索“五管四全三重”做法,建成全國首個行刑銜接食品檢驗實驗室,推動行紀刑有機貫通,得到公安部高度肯定。 (五)創新“三小治理”。明確小作坊許可監管事項,將打造“非遺”與小作坊提質改造有機融合,實施小餐飲透明廚房改造,將劃定臨時設攤區域寫入地方性法規,對小攤販實行“三有四不五統一”管理,建成9個豆制品集中生產加工基地、提質改造130個小作坊和7299個小餐飲、建設10條夜市示范街,推動“三小”從“小、散、低”向“精、特、美”轉型升級。
四、下一步工作 下階段,我們將堅持以“四個最嚴”為遵循,在市委、市政府和省食安辦正確領導下,扎實推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項部署,推動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黨政齊抓共管。各級黨委牽頭抓總,不斷加大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支持、資源配置和投入保障力度。各級政府落實好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確保監管部門“有責任、有崗位、有人員、有手段”。各級各部門嚴格落實責任制,確保食品安全部門監管責任、行業主管責任落實到位。 (二)動員社會廣泛參與。進一步濃厚食安工作氛圍,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強化食品安全意識,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作用,健全投訴舉報體系,落實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政策,調動媒體、群眾、志愿者隊伍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積極性,構建各方面共同監督食品安全的新格局。 (三)切實推動改革提升。著眼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法治理念、科學思維,結合長沙工作實際,進一步在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形成成果經驗,形成強大的防范、監管、打擊、治理等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