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日糧模式已廣泛應用于魚類養殖中,但同時也引發了肝臟脂肪過度沉積等問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 22:6n-3)對魚類生理及發育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水產微生物與飼料團隊評估了DHA添加比例對魚類肝臟脂肪的蓄積效應,揭示了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
研究發現,在魚類高脂日糧中補充0.5% DHA時,其降肝脂作用分別涉及脂質合成代謝通路相關蛋白的下調和脂質分解代謝通路相關蛋白的上調。低劑量DHA抑制斑馬魚肝臟細胞的細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cnd1)表達,對Ccnd1進行敲降以及阻斷Ccnd1-ccn依賴的激酶4(Ccn-dependent kinase 4,Cdk4)信號通路,均抑制肝臟的脂質合成代謝并促進脂質分解代謝。此外,補充0.5% DHA顯著改變了腸道菌群結構,該腸道菌群促進了脂質分解代謝 。然而,補充2% DHA會激活線粒體及死亡受體凋亡通路,凋亡相關的caspase-9,caspase-8活性顯著升高,血清內毒素(脂多糖)含量顯著升高。在斑馬魚肝臟細胞中,高劑量DHA激活線粒體凋亡通路,同時脂多糖(100 μg/mL)激活死亡受體凋亡通路。研究結果為DHA在高脂日糧中的安全添加提供了參考。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挪威合作研究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重點專項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nut.2021.797510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2.87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