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甘肅省景泰縣黃冠梨貯藏不到3個月即發生不同程度的果皮褐變現象,對果實商品性和銷售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明確黃冠梨果皮褐變發生的原因,筆者通過實地調查、樣品檢測等方式,對景泰縣5個冷庫內的果實溫度、環境氣體成分進行了檢測,并對相關品質進行了測定,結合前期已有研究結果,對景泰縣黃冠梨果皮褐變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控建議。
黃冠梨果皮褐變的癥狀特點及發生規律
黃冠梨果皮褐變癥狀如下圖所示。褐變先在果肩靠近果柄端出現,發病初期果皮出現淺褐色斑點,隨病情加重逐漸連片至整個果面,褐變僅在果皮,不深入至果肉。發生褐變果實多為后期采收,中前期果實褐變較少。
黃冠梨果皮褐變癥狀特點 調查情況
采收與冷庫前期管理情況 黃冠梨在甘肅省景泰縣盛花期一般在4月20日左右,果實8月10日左右開始采收,10月初采收結束。前期、中期采收的果實緩慢降溫入庫,降溫方式為起始溫度8~10℃,每2d降1℃,直至0℃后穩定庫溫,并定期通風換氣;后期采收果實采后直接入0℃冷庫。前、中期果實未出現問題,后期果實褐變較多。黃冠梨采用大筐貯藏,果筐一般盛果300kg左右,果實帶果袋一同裝筐。果實入庫后即開始降溫,后期果實一般3~5d入滿庫,前期果實滿庫時間略長。2021年景泰縣天氣7月初至8月中旬較正常年份降雨偏少,高溫干旱時間較正常年份長,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出現2次強降雨,分別為8月21日大雨,9月14—15日大雨。 冷庫內果實溫度和環境氣體成分 貯藏庫黃冠梨果溫-0.33~0.10℃,其中以14號庫果溫最低,以15號庫和13號庫溫度相對較高(表1)。O2濃度20.4%~21.0%,CO2濃度0.43%~0.96%,調查冷庫果實均在9月下旬采收,最晚9月30日采收。 黃冠梨果實品質與褐變情況分析 晚采(9月20日后)果實硬度低于早采果實(8月16日采收,表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采收早晚無明顯相關性,以8月16日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達12.37%,這可能與采收前天氣干旱有關,果皮褐變多發生在晚采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低的果實中,而果心則無論可溶性固形物高低均發生不同程度褐變。晚采果實中,果個較小的果實發生果皮和果心褐變幾率較低。 病因分析及建議 (1)晚采且品質差是造成黃冠梨果皮褐變的主要誘因之一。采收晚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的果實對低溫更敏感,就黃冠梨果實本身而言,屬于對低溫較敏感品種,因此,一般采收后采用緩慢降溫方式入庫。調研中發現,晚采收黃冠梨入庫后未采用緩慢降溫方式而直接快速降溫至貯藏溫度,這進一步加重了果實對低溫的敏感性,提高了黃冠梨果皮褐變的發生幾率。因此,采前提高果實品質并適期采收是控制黃冠梨果皮褐變的有效途徑。景泰縣黃冠梨建議適宜采收期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最晚不超過9月25日。采收后緩慢降溫方式為起始溫度8~10℃,每隔1d降1℃,直到果溫降至-1~0℃為止。 (2)早采晚銷,晚采早銷。景泰縣9月下旬采收的黃冠梨庫內酒味較濃,且果實硬度較低(僅為4.0kg/cm2左右),應盡快出庫銷售,避免后期虎皮和黑心影響果實銷售價格。黃冠梨采收成熟度標準為果實硬度6.5~7.5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11.5%,過晚采收不利于果實硬度維持且易酒化,僅可做短期存放。 (3)大果無論是果皮還是果心更易發生褐變,這主要與果實中鈣含量多少有關。前期研究表明,大果中鈣含量相對較低,氮鈣比偏高,這也是誘發黃冠梨果皮褐變的原因之一。因此,采前合理施肥,增加有機肥和鈣肥的投入比例,既可提高果實品質,又可避免礦質元素失衡導致褐變等生理病害發生。 (4)所有果實采前1周及采收期均避免灌水,以免影響果實品質、降低耐貯性。 聲 明:本文摘編自《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2年第2期“甘肅景泰黃冠梨果面褐變原因分析及防控建議”(賈曉輝,王文輝,李紅旭,張鑫楠)。
黃冠梨果皮褐變癥狀特點 調查情況
采收與冷庫前期管理情況 黃冠梨在甘肅省景泰縣盛花期一般在4月20日左右,果實8月10日左右開始采收,10月初采收結束。前期、中期采收的果實緩慢降溫入庫,降溫方式為起始溫度8~10℃,每2d降1℃,直至0℃后穩定庫溫,并定期通風換氣;后期采收果實采后直接入0℃冷庫。前、中期果實未出現問題,后期果實褐變較多。黃冠梨采用大筐貯藏,果筐一般盛果300kg左右,果實帶果袋一同裝筐。果實入庫后即開始降溫,后期果實一般3~5d入滿庫,前期果實滿庫時間略長。2021年景泰縣天氣7月初至8月中旬較正常年份降雨偏少,高溫干旱時間較正常年份長,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出現2次強降雨,分別為8月21日大雨,9月14—15日大雨。 冷庫內果實溫度和環境氣體成分 貯藏庫黃冠梨果溫-0.33~0.10℃,其中以14號庫果溫最低,以15號庫和13號庫溫度相對較高(表1)。O2濃度20.4%~21.0%,CO2濃度0.43%~0.96%,調查冷庫果實均在9月下旬采收,最晚9月30日采收。 黃冠梨果實品質與褐變情況分析 晚采(9月20日后)果實硬度低于早采果實(8月16日采收,表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采收早晚無明顯相關性,以8月16日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達12.37%,這可能與采收前天氣干旱有關,果皮褐變多發生在晚采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低的果實中,而果心則無論可溶性固形物高低均發生不同程度褐變。晚采果實中,果個較小的果實發生果皮和果心褐變幾率較低。 病因分析及建議 (1)晚采且品質差是造成黃冠梨果皮褐變的主要誘因之一。采收晚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的果實對低溫更敏感,就黃冠梨果實本身而言,屬于對低溫較敏感品種,因此,一般采收后采用緩慢降溫方式入庫。調研中發現,晚采收黃冠梨入庫后未采用緩慢降溫方式而直接快速降溫至貯藏溫度,這進一步加重了果實對低溫的敏感性,提高了黃冠梨果皮褐變的發生幾率。因此,采前提高果實品質并適期采收是控制黃冠梨果皮褐變的有效途徑。景泰縣黃冠梨建議適宜采收期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最晚不超過9月25日。采收后緩慢降溫方式為起始溫度8~10℃,每隔1d降1℃,直到果溫降至-1~0℃為止。 (2)早采晚銷,晚采早銷。景泰縣9月下旬采收的黃冠梨庫內酒味較濃,且果實硬度較低(僅為4.0kg/cm2左右),應盡快出庫銷售,避免后期虎皮和黑心影響果實銷售價格。黃冠梨采收成熟度標準為果實硬度6.5~7.5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11.5%,過晚采收不利于果實硬度維持且易酒化,僅可做短期存放。 (3)大果無論是果皮還是果心更易發生褐變,這主要與果實中鈣含量多少有關。前期研究表明,大果中鈣含量相對較低,氮鈣比偏高,這也是誘發黃冠梨果皮褐變的原因之一。因此,采前合理施肥,增加有機肥和鈣肥的投入比例,既可提高果實品質,又可避免礦質元素失衡導致褐變等生理病害發生。 (4)所有果實采前1周及采收期均避免灌水,以免影響果實品質、降低耐貯性。 聲 明:本文摘編自《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2年第2期“甘肅景泰黃冠梨果面褐變原因分析及防控建議”(賈曉輝,王文輝,李紅旭,張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