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6億年,世界上海參品種900多種,其中可以食用的有40多種。我國是最大的海參生產國和消費國,國內海參品種140多種,可以食用的海參20多種,包括仿刺參(刺參)、梅花參、花刺參、糙海參等。
據估計2021年刺參年產量16.5萬噸,主要產地在遼寧(6.5萬噸)、山東(6萬噸)、福建(3.5萬噸)、河北(1.5萬噸)。
由于各種海參產量、營養價值的巨大差異,導致成本和銷售價格差異很大,即使是同一品種的海參因地域和養殖方式不同,成本差別也很大。以我國產量、營養和經濟價值最高的仿刺參為例,不同地區、不同養殖方式、不同地域品牌價格差別最高達到1倍以上。巨大的利益驅動,使市場上不同品種、產地的假冒現象十分普遍,而且由于檢測方法和手段限制,假冒問題屢禁不止。而且品種無法準確鑒別,也使海參遺傳育種工作出現困難。
針對上述問題,農業農村部“經濟棘皮動物遺傳育種與健康養殖”創新團隊、大連海洋大學常亞青教授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攻關,構建了刺參真實性鑒定與產地溯源技術體系,鑒定準確率達到99%,徹底解決了困擾海參行業多年的品種和產地真實性鑒定問題。
在真實性鑒定方面,以不同種海參體壁內體骨片形態特征為依據,建立了1套不受海參加工方式和產品類型影響,能夠準確、快速鑒定活體、鹽漬、干品、水發等產品海參的方法,并形成了遼寧省地方標準-“海參種類鑒定規程-骨片法”,此外,團隊建立了“基于DNA條形碼技術的棘皮動物物種鑒定技術”,相關成果獲批軟件著作權1項,在海參種質資源鑒定與保護、遺傳育種中廣泛應用。
在海參產地溯源技術方面,從海參體組分的地域性屬性出發,構建了兩種準確鑒別海參產地的溯源技術,一種是基于UPLC–Q-TOF/MS的刺參代謝產物分析技術和基于OPLS-DA的代謝物判別模型,另外一種是基于全微量元素的刺參產地鑒定方法,可有效鑒別遼寧、山東、河北和福建等國內外的刺參產地,為海參食源鑒定和產品溯源提供了技術方法,相關成果2020年在國際權威TOP期刊Food Chemistry上發表。
上述重大成果顯著提升了海參品種真實性鑒定與產地溯源技術水平,主要應用于以下方面:
1、為海參遺傳育種和新品種創制提供支持。在海參遺傳育種尤其是雜交育種方面,種參品種和來源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是核心,該成果有效、真實地鑒定種參的品種和來源,對海參遺傳育種和新品種創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2、為海參地理標志保護和維權提供準確保障。我國目前有24個具有地域特色并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海參產品,各地政府和協會在開展海參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管理和維權方面面臨無法準確識別產地,無法有效追溯的突出問題。該成果的推廣應用,徹底解決這一難題,為各地開展海參地域品牌創建和推廣意義重大。目前,中國漁業協會海參產業分會創建的“中華好海參”團體品牌核心是準確標注和識別產地,分會將與常亞青教授團隊合作,對獲得認證的中華好海參品牌和產品進行產地追溯檢測。
3、為企業品牌創建和推廣提供支撐。很多企業選擇遼參或大連海參作為原料加工出產品,但苦于市場不信任,企業又無法證明原料產地。這一成果的應用將以科學手段,通過權威部門的檢測,準確判斷企業原料來源,從而為海參加工銷售企業創建品牌、開拓市場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目前已有大型海參品牌企業與常亞青教授團隊合作開展類似業務。
綜上,海參品種真實性和產地追溯技術成果的突破,有力推動了海參品牌化、規范化建設,為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和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