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系列解讀文章(四)
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傳承中國味道,科技賦能地方
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 陳衛 當前,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下,我國食品工業穩步創新發展,規模在全球名列前茅。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作為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增長引擎,是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產業載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獨特飲食文化,通過增強優質原料保障能力、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提升技術裝備和設計水平、強化質量安全保障、培育特色品牌文化、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廣新業態新模式七項主要任務,充分釋放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一、《指導意見》的出臺是切實加強食品科學基礎研究,夯實傳統食品產業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地方特色食品指在部分地域有30年以上傳統食用習慣食品、采用地方特有的食品原料和傳統工藝生產的食品。地方特色食品是傳播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和助力傳統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的大產業。加強食品科學基礎研究是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力量源泉,我國地方特色食品食用歷史悠久,生產工藝和環境條件相對復雜,產品品質主要依靠長期經驗的積累,亟待利用現代食品制造技術、大數據、組學技術、智能感知等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大新食品資源開發力度,掌握傳統產品加工過程感官、安全和營養等品質變化的基礎理論,解析微生物菌群結構及其演變規律,建立全面科學的特色食品品質評價基礎數據庫,夯實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二、《指導意見》的出臺是保障傳統食品質量安全水平,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務實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報告將“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將“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放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章節進行論述。確保食品安全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我國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呈現小而散的特點,需要進一步加強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在此背景下,《指導意見》堅持“保障安全,服務人民”的基本原則,將“強化質量安全保障”作為主要任務,一是有利于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食品安全是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指導意見》通過發揮地方特色食品預處理、加工制造、包裝滅菌等環節危害因子篩查、識別和控制等技術支撐作用,助推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二是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指導意見》通過加強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提升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食品消費需求的同時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三、《指導意見》的出臺對加快轉型升級, 科技賦能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在我國食品工業中占比高、社會影響大,是我國食品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新引擎,但目前,特色食品產業普遍生產技術及裝備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弱,亟待推廣機械化、規模化、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指導意見》立足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實際需求,提出:一是推進綠色低碳和安全發展,推廣應用清潔高效制備工藝,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發展循環經濟;二是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產品迭代更新,提升供給與需求適配性。《指導意見》的出臺,旨在通過科技賦能,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和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傳承和創新并重,踐行以科技、品質、文化為內涵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相關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消費〔2023〕31號)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一)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二)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三)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五)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六)
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傳承中國味道,科技賦能地方
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 陳衛 當前,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下,我國食品工業穩步創新發展,規模在全球名列前茅。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作為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增長引擎,是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產業載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獨特飲食文化,通過增強優質原料保障能力、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提升技術裝備和設計水平、強化質量安全保障、培育特色品牌文化、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廣新業態新模式七項主要任務,充分釋放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一、《指導意見》的出臺是切實加強食品科學基礎研究,夯實傳統食品產業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地方特色食品指在部分地域有30年以上傳統食用習慣食品、采用地方特有的食品原料和傳統工藝生產的食品。地方特色食品是傳播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和助力傳統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的大產業。加強食品科學基礎研究是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力量源泉,我國地方特色食品食用歷史悠久,生產工藝和環境條件相對復雜,產品品質主要依靠長期經驗的積累,亟待利用現代食品制造技術、大數據、組學技術、智能感知等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大新食品資源開發力度,掌握傳統產品加工過程感官、安全和營養等品質變化的基礎理論,解析微生物菌群結構及其演變規律,建立全面科學的特色食品品質評價基礎數據庫,夯實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二、《指導意見》的出臺是保障傳統食品質量安全水平,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務實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報告將“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將“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放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章節進行論述。確保食品安全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我國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呈現小而散的特點,需要進一步加強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在此背景下,《指導意見》堅持“保障安全,服務人民”的基本原則,將“強化質量安全保障”作為主要任務,一是有利于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食品安全是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指導意見》通過發揮地方特色食品預處理、加工制造、包裝滅菌等環節危害因子篩查、識別和控制等技術支撐作用,助推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二是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指導意見》通過加強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提升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食品消費需求的同時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三、《指導意見》的出臺對加快轉型升級, 科技賦能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在我國食品工業中占比高、社會影響大,是我國食品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新引擎,但目前,特色食品產業普遍生產技術及裝備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弱,亟待推廣機械化、規模化、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指導意見》立足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實際需求,提出:一是推進綠色低碳和安全發展,推廣應用清潔高效制備工藝,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發展循環經濟;二是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產品迭代更新,提升供給與需求適配性。《指導意見》的出臺,旨在通過科技賦能,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和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傳承和創新并重,踐行以科技、品質、文化為內涵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相關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消費〔2023〕31號)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一)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二)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三)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五)
地方特色食品指導意見系列解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