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酒類行業“風向標”、食品行業“晴雨表”之稱的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將于2023年4月12日至14日在中國成都舉辦。不同以往,今年新增了一臺“重頭戲”——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高峰論壇。論壇由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關村科技園區平谷園管理委員會、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學協辦,將于4月13日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9號館舉辦。
論壇主題為“食品科技策源地,營養健康新地標”,將發布《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總體規劃(2022-2035年)》,并舉辦多項簽約儀式。參與嘉賓有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國都,北京市平谷區政府副區長劉堃、中關村科技園區平谷園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史立成,食品科技領軍人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副院長郭斐,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領導以及多家知名食品企業高管。
首都農業農村現代化主戰場
平谷區位于北京市東北部,距離市區70公里,地處京津冀三省市交匯處,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結點,西距首都機場50公里,東南距天津市區110公里,距天津新港130公里,且目前已經具備完善的“公、鐵、水、航”多式聯運能力。
這里是中國北方的“桃花源”,孕育了10萬年人類生活史,7000年上宅文化、5000年軒轅文化和1000年道教文化。平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7.9%,擁有22萬畝桃花海,是全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也是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人均占有水資源量是市平均水平的4倍多,“北京市優美河湖”數量名列前茅。
平谷一直以來都是北京市的農業大區,對于食品產業發展有非常扎實的基礎。多年來,平谷立足首都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借助自身特色和優勢,持續推動農業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轉型升級,形成了以平谷大桃為重點品牌,以果品、蔬菜、畜牧為主導產業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21年,平谷農業總產值位居首都五個生態涵養區之首,同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已走上快車道。
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 正迅速崛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還提到“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2022年8月,市委常委會研究通過了《北京市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6)》。其中,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是農業中關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總體規劃(2022-2035年)》已通過平谷區政府正式發布,已經形成非常明確的定位:加速推動傳統食品工業的供給側改革,培育創新能力一流、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與營養健康產業集群。總體發展策略是立足平谷、服務首都、輻射全國,建成“三基地一特區”,即食品營養科技成果孵化、中試基地;食品營養活力創新企業總部基地;高端食品供應及全景消費體驗基地;政策與機制先行先試的創新特區。
近兩年,以農業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閑新時尚為核心的“高大尚”平谷建設正如火如荼,也有力地助推了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的快速成長。現已聚集西貝、原麥山丘、紫興園等34家知名食品企業,其中規上企業13家,2021年完成規上產值34.9億元,2022年在疫情影響下仍完成規上產值33.5億元,占園區規上總產值20%以上,經濟支撐作用日益顯著。
領先科技支撐未來全球布局
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的美好藍圖正在一天天地落地實現。在任務規劃中,明確了要攻關的五大創新方向:一是預制菜個性化生產及智慧供應鏈;二是人工生物高效合成新食物資源;三是活性因子制備與功能性食品創制;四是綠色減損加工與工程化互聯制造;五是大數據感知與食品營養靶向定制。同時,更明確了要培育的五大特色產業:做強做精預制菜產業,謀求主導地位;大力培育替代蛋白產業;精準營養產業,形成領域特色;發展功能性基料產業和智能裝備產業,為可持續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平谷讓這張藍圖繪到底的信心來自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厚積薄發。如今已與荷蘭瓦格寧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首農集團等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建立了親密伙伴關系、創新要素不斷集聚;與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正加速推進,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即將落戶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啟迪綠谷孵化器等孵化平臺、益谷檢測研究院等檢測平臺均已落地建成;平谷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也已完成。目前,平谷正在積極爭創中國(平谷)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創建方案已報農業農村部。
除了具備“硬核”的科技創新實力,平谷還多管齊下營造最優的營商環境:如,通過構建豐富的“政策包”,加大在土地財稅、研發創新、投資融資等方面支持力度;通過設立“資金池”,發起營養谷產業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打造“人才港”,完善服務人才的戶籍、住房、醫療、交通和教育等配套體系;成立“協作網”,成立創新聯合體、產業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完善“機制箱”,實施“揭榜掛帥”機制,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機制。
服務首都市民吃飽、吃好是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的基本責任,但作為首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戰場也要前瞻未來食品產業的全球創新趨勢。著力在功能性食品、個性化營養食品領域,聚焦攻克卡脖子技術,加大國產替代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創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現代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引領中國食品產業在下一個十年享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