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下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安徽省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潘鑫到會介紹相關情況,安徽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省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專家組組長操海群,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局長張韙,省植物保護總站副站長何振輝回答記者提問。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主任衛功奎主持新聞發布會。以下是新聞發布會實錄:
新聞發布會主要內容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潘 鑫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同志們:下午好!
歡迎大家出席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剛才,主持人介紹了舉辦本次新聞發布會的目的。下面,我向大家發布今年我省小麥赤霉病發生趨勢和防控應對工作準備情況。
一、關于今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趨勢
小麥赤霉病是國家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危害程度大。我省是赤霉病易發、重發區域,嚴重影響小麥生產。據預測,2023年小麥赤霉病在我省大流行風險高。預計小麥赤霉病自然發生面積4100萬畝左右,約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95.5%左右,全省需預防面積約8200萬畝次,防控形勢嚴峻,防控任務艱巨。分析研判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菌源基數滿足大流行條件。自2010年以來,我省赤霉病重發年份約占70%。菌源多年積累,田間菌源量充足。據近期各地調查,多數地區稻樁枝帶菌率大于1%,滿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條件。
二是氣象條件有利病菌侵染。天氣預報4月份全省將有三次明顯降水過程,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度概率較大,有利赤霉病暴發流行;小麥灌漿期遇連陰雨或霧露天氣也將加重赤霉病發生的程度。
三是品種抗病性不強。近年來,我省積極實施推進種業振興,打造種業強省行動,開展良種聯合攻關,選育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目前品種對赤霉病抗性仍然不夠強,自然狀態下感病機率大,有利于赤霉病大面積流行。
二、今年小麥赤霉病防控應對工作準備情況
針對全省小麥赤霉病重發態勢,為確保今年夏糧生產首戰告捷,我們認真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采取加強組織保障、加強要素投入、加強宣傳服務、加強統防統治、加強考核督導等五項措施,突出抓好小麥“一噴三防”作業,堅決打贏小麥赤霉病防控攻堅戰。
第一,加強組織保障,壓實市縣鄉三級防控責任。充分發揮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指揮部的組織協調作用,印發《2023年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將小麥赤霉病防控納入市縣鄉三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內容,實行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利用“安徽省病蟲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平臺”,加強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調度指揮,壓緊壓實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的防控屬地責任。
第二,加強要素投入,做好資金藥劑器械三重保障。按照要素保障、高效組織、應防盡防的要求,一是做好資金保障。省財政統籌資金2億元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控,已于2月下旬撥付到縣區。截至3月底,省市縣各級累計籌措6.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億元。二是做好藥劑保障。各地已采購3.4億元高效對路藥劑,防控可覆蓋面積達2100萬畝次。三是做好器械保障。開展統防統治組織、防控器械的備案工作,全省已組織落實高效防控器械2萬臺(套)。
第三,加強宣傳服務,優化三種途徑。一是廣泛媒體宣傳。通過召開小麥赤霉病防控現場會、播放公益宣傳片、發放明白紙、組織媒體記者深入一線等多種途徑,營造赤霉病防控氛圍。在防控“窗口期”【從4月11日至30日】,每天向新型經營主體、小麥種植大戶、基層技術人員等推送赤霉病防控和天氣預報等信息【連續20天推送短信共100多萬條】。目前,已組織專家在安徽廣播電臺《農廣天地》《三農之聲》等欄目開展赤霉病防控技術講座5期次。二是推行網格包保。全面實施赤霉病防控工作網格化管理,推行“行政人員+技術人員+防治隊伍”的“三位一體”包保模式,細化任務分工,明確責任主體。三是開展指導服務。省市縣均成立了赤霉病防控技術專家組,指導各地科學有效開展防控。省級7個赤霉病防控技術專家組,將于近日赴各地開展巡回技術指導服務工作。
第四,加強統防統治,落實三項措施。一是落實統一招標。縣鄉兩級政府積極作為,提前謀劃、籌措資金開展統防統治服務、統一招標防控藥劑。鼓勵和支持各地組織開展整建制統防統治,切實提高小麥赤霉病防控效率和效果。二是落實統一防治。充分發揮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在防控赤霉病中的作用,抓住防控關鍵時期、關鍵節點,及時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和小農戶的代防代治,確保小麥赤霉病統防統治覆蓋率達80%以上。三是落實統一監管。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備案管理,在小麥主產區全面開展無人機飛防的第三方監管工作,全程監控防治質量。
第五,加強督導考核,強化三項指標。成立省、市、縣小麥赤霉病防控督導組,在防控“窗口期”開展巡回督導指導。一是強化任務指標。緊盯小麥生育進程,做好適期防控,嚴格做到應防盡防,全面完成防控任務,確保防控覆蓋率達100%。二是強化質量指標。優先采購質量優、防效好的藥劑,積極破解單一來源優質藥劑不能采購等問題,禁止采購低價中標的劣質藥劑,確保采購藥劑質量。同時,加強農藥市場保供調度和質量監管,讓群眾能買到質高價穩的藥劑。三是強化效果指標。堅持結果導向,對于防控效果不理想,出現小麥赤霉病病穗率、病粒率和帶毒率超標的地區,將全面復盤,倒查追責,確保防控效果。
謝謝大家!
答記者問
安徽日報記者
我們了解到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請問今年的氣候條件對小麥赤霉病發生有何影響?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省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專家組組長 操海群
3月中下旬我省多降水過程,累計降水量合肥以北大部分地區20~50毫米,合肥以南50~120毫米;江淮中西部及沿江江南降水日數普遍在8~11天。據氣象部門預計,4月份沿淮淮北、大別山區南部和沿江江南西部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其他地區偏少。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5~1℃。4月份有3次較為明顯的降水過程。
多陰雨天氣導致淮河以南地區麥田較長時間處于高濕環境,為赤霉病子囊殼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條件。伴隨氣溫回升,利于赤霉病子囊殼的大量形成,為后期赤霉病發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量。
此外,省赤霉病防控技術專家組研判,淮河以南小麥赤霉病發生氣象風險等級為高風險,即氣象條件滿足小麥赤霉病大發生;淮北地區小麥赤霉病發生氣象風險等級為中風險,即氣象條件滿足小麥赤霉病偏重發生。
中安在線記者
小麥穗期有赤霉病等多種病蟲害發生,還會受到干熱風和早衰等因素影響,如何應對?有哪些扶持政策?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局長 張 韙
我省小麥穗期病蟲害主要有赤霉病、銹病、白粉病、蚜蟲等,后期可能遇到干熱風、早衰等問題。開展以小麥赤霉病為重點,兼顧銹病、白粉病、蚜蟲等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同時,增施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實施“一噴三防”,能夠解決小麥增產、提質、增效目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為落實該項國家政策,我廳于3月上旬印發《提早做好小麥“一噴三防”補助政策和技術措施落實的通知》,結合我省實際就噴施作業任務、技術指導、責任落實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中央財政近期將下撥這批資金,資金到位以后,將第一時間下撥各地,用于今年小麥“一噴三防”。
安徽廣播電視臺記者
近年我省采取了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了小麥赤霉病的流行,請問今年將采取哪些具體的技術措施?
省植保總站副站長 何振輝
近年來,我省一直推行小麥赤霉病全程綠色防控增產技術,為夏糧豐產豐收做出積極貢獻,小麥單產逐年提高。今年,我們在抓實前期各項促壯苗措施和苗期病蟲害綜合防控的基礎上,就切實做好小麥赤霉病防控將重點采取三項技術措施。
一是把“準”適期。依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小麥赤霉病防控規范及我省近年來防控的做法及成效,各地要搶抓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開展第一次防治(見花打藥),淮北中部、沿淮及其以南麥區5-7天再防一次,淮北北部可視天氣情況開展第二次防治。若小麥揚花期遭遇連陰雨、結露和多霧天氣,高感品種首次施藥時間可提前至抽穗期,要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施藥,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防,確保防效。
二是選“優”藥劑。要求全省各地第一次防治要選擇赤霉病防效好、生物毒素控制作用強,同時能兼治小麥銹病、白粉病的優質藥劑;第二次防治注意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此外,對多菌靈抗性水平高的地區,應慎用多菌靈單劑和復配制劑。
三是推行“統”防。全力推廣應用植保無人飛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現代高效植保機械,開展小麥赤霉病統防統治,今年小麥赤霉病統防統治覆蓋率要達到80%以上。規范植保無人飛機防治作業標準,執行植保無人飛機防治小麥赤霉病技術參數。
同時,需要特別提醒一下:小麥收獲后,要及時采取晾曬、烘干等方式,盡快將小麥籽粒水分降低至安全水分以下,防止赤霉病菌繼續侵染導致真菌毒素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