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達州市持續擴大茶種植規模,著力優化茶葉品質,加快運用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品牌影響力,積極探索以“茶”為中心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片茶葉拉動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放大政策優勢,構建優質園區。綜合制定金融、項目、用地等各類優惠政策,全力支持茶園建設、精深加工、品牌培育、電商營銷、茶旅融合等領域,推動“基地+企業(專合社)+茶農”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企業、茶農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現已建成基地規模上萬畝的精品茶園6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全市茶園總面積35萬畝,年產干茶1.4萬噸,實現綜合產值超50億元。
建立產業聯盟,共謀合力發展。3月26號,達州市首屆“巴山青”茶文化節暨大巴山富硒茶產業發展大會在萬源市八臺鎮舉行,大會邀請茶協、茶商、茶人共謀茶產業發展,由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起、聯合達州、廣元等十余家白茶企業共同組建“四川白茶產業聯盟”,助力四川白茶企業抱團發展。探索“旅游+”“文化+”等融合發展模式,打造休閑民宿和文體設施,實現園區、企業和村民收益的共贏。
加持技術支撐,提升產品質量。聯合達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巴山青茶產業學院,以“政行企校”四方合作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及運用,促進資源集成和共享。組織制定《巴山青茶栽培技術規程》《巴山青茶加工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采取承諾清單、專項抽檢和安全評審等制度,閉環管控茶葉質量,從源頭確保茶葉品質。制定《白茶生產技術規范》,明確8 大類30余項產業標準,實現成品白茶氨基酸含量最高達12%。研制的“凍干閃萃茶粉”新技術,使茶葉產量從原來的2萬斤提升到4萬斤。
注重品牌打造,共建支柱產業。大力實施品牌興茶戰略,以做響品牌為目標,堅持以品牌撬市場,圍繞“面上提質+單品突破”發展路徑,發揮“政府、企業、協會、茶農”四個主體作用,全力擦亮“巴山青”區域公共品牌名片。“萬源富硒茶”“宣漢漆碑茶”和“大竹白茶”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巴山雀舌”“國禮白茶”獲四川首批最具有影響力茶葉十大單品,“巴山青”榮獲第十一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熊貓獎,“巴蜀玉葉”“秀嶺春天”等一批本土品牌也正在快速崛起,以品牌促市場強產業的“蝶變”效應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