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季度基本情況
2023年第一季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全國12315平臺接收投訴線索2585件,受理2545件,調解成功1039件;“訴轉案”90件;辦結2458件,辦結率95.09%,共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30.16萬元。
二、投訴典型案例分析及評析
(三)食品類投訴舉報仍是重點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與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日常經營中,經營者理應認真落實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食品安全保障義務,嚴格按照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強食品的批次信息管理,杜絕銷售過期食品,切實對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起責任,有效防范食品安全問題。
典型案例:消費者牛某于2022年12月13在超市購買軟糖,生產日期為2021年9月16日,保質期1年,購買后發現軟糖過期,找該處不予處理,消費者不滿,要求解決。經第八師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調查,因疫情封控超市長期未營業,解封后工作人員短缺造成貨架的商品清理不及時,存在過期貨品。要求超市現開展清理工作,消費者也同意和解。
案例評析:過期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食用后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此規定是禁止性規定,過期食品只要流入市場,就會對不特定的消費者形成危害風險。
(五)老年投訴不可忽略
近年來,老年人注重養生和保健,而不法商家誘導和欺騙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情況屢屢發生,導致老年人錢財受損。老年人投訴焦點為保健食品、電器產品、休閑旅游、康養服務等消費問題,主要表現為虛假宣傳、誘導消費、消費欺詐、售后服務難等。
典型案例:2023年3月7日消費者王某在烏魯木齊某小診所就診,該處對外宣稱是中醫坐診的執業藥師號脈開藥,開的是非處方藥卻用處方簽。第二天消費者了解先前“中醫”是執業藥師,忽悠其購買近兩千藥品。經第十二師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了解與協調,商家對其進行了部分退費,雙方協調一致自行和解。
案例評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等相關法律規定,醫療機構必須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從業醫生必須依法取得《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并在執業地點行醫。
兵團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
202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