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各類鮮美的水產成為人們餐桌上熱捧的食品,許多人為了追求口味鮮甜更是喜歡生食水產品。近期,多地出現疑似因生食淡水魚而罹患肝吸蟲病的病例,涉事餐館的主營菜品正是魚生。
常見生食水產品主要有:即食生食動物性水產品:以鮮、活、冷藏、冷凍的魚類、甲殼類、貝類、頭足類等動物性水產品為原料,經潔凈加工而未經腌制或熟制的可直接食用的水產品;腌制生食動物性水產品:以活的泥螺、貝類、淡水蟹和新鮮活冷凍海蟹、魚籽等動物性水產品為原料,采用鹽漬或糟、醉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的腌制品。
生食動物性水產品主要因養殖環境、運輸過程、加工操作等因素,容易導致多種疾病,如肝吸蟲、肺吸蟲、囊蟲等寄生蟲或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污染,食用受污染的產品易發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為預防疾病,控制風險,確保食品安全,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提示:
一、餐飲服務單位應落實好食品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格按照許可的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不得超范圍經營生食類食品制售。
二、餐飲服務單位應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不采購來源不明的螺、魚、蝦、蟹等水產品。經營菜品包含生食動物性淡水產品的餐飲服務單位,必須由專門的養殖基地供貨,且每批次產品要附帶寄生蟲、微生物及農殘藥殘等項目的檢驗合格報告。
三、餐飲服務單位經營生食類食品時,要經營來源可靠的海水產品,不提供生食畜禽制品,原則上不提供生食動物性淡水產品。加工制作要在生食類專間中進行,加工過程中控制好環境溫度及制售時間,避免微生物繁殖。
同時,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廣大消費者提示,謹防“病從口入”,建議謹慎食用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腌的生食動物性淡水產品。
一、選擇正規渠道購買新鮮食材
在食用前,應觀察產品是否有不明異物和正常色澤,組織按壓是否有彈性。此外,了解水產品的產地,寒帶大陸架和深海等環境良好水域產的海鮮更適合生食。
二、若不能立即食用,務必低溫貯藏
動物性水產品營養豐富,比常見的畜禽肉類更易滋生微生物,自身內源酶的作用更加突出。食用時,產品應置于食用冰上以延緩微生物生長,同時應盡快食用完畢。
三、處理水產需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嚴格區分生熟食品用具。切生熟食品所用的刀和砧板要分開,不可混用;盛過生魚的各種用具要洗刷干凈,避免廚具、餐具而出現的間接交叉感染。
四、高濃度白酒、醬油、芥末等并不能殺死寄生蟲及病菌吃生魚片的時候喝高度酒、蘸芥末、吃大蒜均不能有效殺死魚肉內的寄生蟲。研究表明,酒、醋中的乙醇、醋酸濃度遠未達到消毒濃度,加上浸泡時間很短,用酒、醋或者其他調料處理鮮、凍動物性水產品,并不能有效去除其中的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蟲,更不能去除有害性化學物質。
五、適度適量食用,若食用后出現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由于生食動物性水產品通常在冰溫條件下食用,對于腸胃功能較弱的消費者來說應謹慎食用,以免造成腸胃不適。食用即食生制動物性水產制品容易引發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兒童、孕婦及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不建議食用。一旦食用后身體出現不適癥狀,要及時就近到醫療機構就醫。